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花永剑

  摘要: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产品生产流通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对自身的服务及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
  关键词: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 农业 政府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一镇一品”政策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我们发现,农业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迅速。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使当地农民的收入得以大幅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关键的环节。比如,浙江湖州地区的“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每到捕捞季节,总是供不应求。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由于国内的农业生产大多是小农化作业,加之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有许多区别,地方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所不同。本文就以浙江临安竹笋产业集群作为研究个案,从政府扶持的视角,探讨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应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二)文献回顾
  1 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回顾。Porter(1990)对产业集群有一个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些相互联系的公司通过共性和互补集中在一起。产业集群通常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学校、研究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等。很多产业集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集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的成因、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化等几方面进行阐述。Krugman(1991)提出将空间的观念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模型中,认为是“偶然事件+规模报酬递增”,而不是要素的资源禀赋、区域生产优势等原因促使某产业集群出现在某个区域。Scott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分析,认为在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的前提下,企业间的交易频率增加,并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企业倾向在本地寻找交易对象以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了地方企业集群的形成。与专业化分工发展所强调生产成本的节约不同,交易费用理论更强调的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减少交易成本。Stuart A.Rosenfeld(2002)认为,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化战略是提升欠发达国家竞争力的方法。将集群作为一种产品品牌化是使其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消费者和顾客面临广泛选择而又必须经常借助品牌名称进行识别的经济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
  国内学者赵广华认为,应发挥政府在构建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促导机制。在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互动和合力,但政府的促进和引导。无疑是一个无法代替的主导性因素。祝询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做区域品牌的策划者,但在不同阶段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早期由于产业界的联合力量和行业协会都比较弱,政府理所当然应有强制推动的意识;当相关的行业协会逐渐变强后,政府就应该逐步淡出,条件成熟时,便应由行业协会扮演主导角色。
  2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回顾。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内部运作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Porter(2003)通过对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的研究提出,政府依靠该区域优良的葡萄产业,引导相关企业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伸,延伸出葡萄种植护理、葡萄采收设备生产、葡萄酒瓶生产、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这其中,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的一些高校发挥了主导作用。
  国内专门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屈指可数。郑风田(2009)认为,在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小农户进行技术创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弥合知识和经验技能差距成本以及弥补缺少外部条件的成本都会随之上升,从而影响他们发展。为了克服这些阻碍,防止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个低水平上锁定,通过区域专业化和专业群化就可以克服发展的障碍。比如荷兰的花卉产业簇群,不但有全球最好的上百家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种苗公司、包衣公司和几千个独立的花卉种植者,还有支持花卉业种植的配套产业,其中包括花卉苗、灌溉和收获设备、包衣和标签的提供者,专业化公关和广告公司,众多针对消费者和贸易商的花卉出版商。
  
  二、实证分析:临安竹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前些年,产业集群的发展促使临安的竹笋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区域竞争优势日益明显。临安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399.7毫米,年平均温度15.9℃。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非常适合竹笋的生长。当地出产的天目鲜竹笋,壳薄肉肥,色白质嫩,鲜中带甜,清香松脆,其味特别鲜美。临安市可食的鲜竹笋品种有20多种,其中著名的有雷竹、毛竹、石竹、白哺鸡等品种。临安竹笋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闻名海内外的“天目笋干”最早产销自宋代,明正德、嘉靖年间,天目笋干已为江南士民所称道。到2008年,当地竹笋面积已达70万亩,年产值6个多亿,从事竹笋种植的笋农达15万人。目前,临安已建有12个鲜笋交易市场以及上海浦东恒大天目山竹笋交易市场,拥有一支5000多人的竹笋贩销队伍,当地竹笋类产品的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天目笋干”已通过国家地理位置证明商标认证,现在竹笋类产品不仅在国内绝大多数省份销售,而且还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
  本文在对当地竹笋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和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将临安竹笋产业集群建国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地方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80年。建国后,临安的竹笋业得以恢复。1952年,供销社开始为农民代销笋干;1954年,全面开展收购,当年产量达到14000担,收购量为11397担,创历史最高纪录。地方政府还选其中质优产品,提供外贸出口。1956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天目笋干首次在“广交会”展出,倍受青睐。1957年后,天且笋干被划为省管三类点名物资,实行统购,直至1978年退出。在这20余年中,笋干产量稳定维持在8000―9000担的水平。其中也有数年高出1万担,或低于6000千担。随着交通不断开发,鲜笋销路扩大,价格逐年提高,而笋干价格长期受控,以毛坯笋干(直尖)为标准,一直在每市担45-55元之间,形成比价失调,影响了笋农做笋干的积极性,笋干产量逐年下降。
  在这一阶段,由于是计划经济主导,地方政府对临安竹笋业的直接控制较多。由于临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当地生产的竹笋质地优良,口感鲜美,早年就声名远播。建国后,当地的山林属集体财产,划归各生产队。鲜竹笋及笋干的生产也是由各村集体统一组织,并通过各级部门上交给国家。这期

间,地方政府主要是在产量方面进行控制,竹笋也多是依靠自然状态生长。除了竹笋种植和简单的笋干加工,没有相关产业参与进来。主要是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当地的竹笋享有一定声誉,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
  (二)第二阶段,1980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是临安竹笋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快速成长的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临安吹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号角,制订了“东竹西果、北药南桑”的农业发展战略,田、地、山开发走上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以此为契机,当地各级政府根据本地野生竹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良好和销售市场稳定等特点,果断决定将竹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提出了“临安经济翻两番,竹笋必须挑重担”的发展思路。由于雷竹笋出笋最早、笋期最长、效益最好、品质优、没有大小年,种植的笋农越来越多。雷竹笋逐渐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0年,临安竹笋建国后首次出口国外市场,当年出口日本111吨。期间,临安竹笋加工以水煮笋加工出口日韩等国为主。由于竹类产品在国内良好的声誉,临安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
  在上世纪90年代末,雷笋春节期间刚上市1公斤能卖到25元以上,有“一棵雷笋价值一个猪蹄”的说法。为了引导农民加强管理、培育市场经济意识,临安市政府坚持“放水养鱼”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竹园建设和改造,并鼓励竹农采取自主联合、入股分红、使用权拍卖和有偿流转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临安还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对竹业发展进行区域化合理布局,并在竹子重点乡镇建立了14个市级领导示范点、省级万亩无公害菜竹笋示范园区、太湖源镇现化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万亩天目笋干竹示范基地,积极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群众发展竹业,有效推动了规划的全面落实和竹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阶段,临安市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竹笋业的战略,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资金及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大量种植竹笋。同时,对适合种植的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示范点带动群众。通过这些举措,使当地的竹笋产量大大提高。头脑灵活的临安人看中了市场经济下的商机,自发地组织竹笋外销。并通过适当的流通加工,提高竹笋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临安市成立了首个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一竹笋加工企业协会,竹笋生产开始形成了“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提升。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是竹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通过前些年的积累,竹笋种植技术在上世纪末产生突破。在采用早出覆盖技术的条件下,雷笋能提前一个季节上市,仅此一项,就使竹笋经济效益提高了近10倍。笋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产量也逐年增长。
  当地政府又以市场QS认证为契机,从资金、技术、服务上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扶持,运用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培植新兴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向更完善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转变。由公司提供种子、农药和技术指导,基地负责组织,农户负责种植。在政府的推动下。多方联动,不断延伸产业链。以松友公司为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其已在浙江、福建等地,与50余家竹笋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订单式协作供销关系。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同时公司还与1万多农户共同建立了竹笋原料供应基地7万多亩。现在,临安市已形成太湖源、於潜、锦城、千洪、西天目、高虹、青山湖等10个竹笋重点产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竹笋加工基地,竹笋加工企业达百余家。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临安市境内和毗邻地区有着众多从事竹子栽培加工利用的科研院所,为竹业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围绕高附加值和能占领市场制高点的新产业,临安突出“借脑”搞开发的思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缩短产品周期。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这期间,临安工商分局非常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制定了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培育计划和目标。2007年9月,临安天目笋干产业协会申报了“天目笋干”、“天目雷笋”注册证明商标,“天目手剥笋”注册集体商标。
  此外,临安市政府还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组建完善市竹产业协会,成立了14个乡级竹业协会和10个竹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和行业监管功能,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主动协调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与引导集群内企业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通过各级协会。使集群内竹笋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及时引导和规范集群内企业自创品牌,并做好商标保护和区域品牌宣传工作。这样,“小而散”的农户在协会的统一组织下基本利益得到保护,生产有积极性。产量有保证,与区域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龙头企业通过协会确保收购的竹笋产品质量达标,相关科研院所参与技术研发,引领产品不断出新,从而进一步加强产品的竞争力。目前,从竹笋栽培、技术护理、收购到产品深加工、外销、技术开发等一条龙式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讨论
  1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首要条件,政府只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农业产业集群与其它工业类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有所不同,它要求当地有适合某一类农作物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临安为例,在气温、土壤、降雨量等方面都非常适合竹笋的生长,竹笋产量高、质量好,而且周边的居民喜欢食用。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就不可能产生。因此,政府的作用在于首先得找到当地适合种养何种农产品(最好是有特色的),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组建农业合作协会、打出地方宣传品牌,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
  2 政府在创建维护区域农业品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国家推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这对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证明商标的申报完成主要依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另外,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上闯出一定知名度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问题会随之而来,这靠单个的企业、农民去打假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去查处,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维护其声誉。以临安为例。政府在“天目笋干”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后,划定了天目笋干种植区域,其中,临安市域63.9万亩、安吉县域6.3万亩,并确定了许可使用的几家企业进行授牌,同时要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质监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通过这些举措,使消费者对“天目笋干”做到放心消费。
  3 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初期,政府应着重于寻找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并引导农民种植。现在是市场经济。政府一定不能对农民的种植直接干预,而只能通过利益导向、媒体宣传进行引导。当种植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销售的瓶颈往往会出现,政府就应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商品销往国内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安现已建有12个竹笋批发市场,再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培养经纪人,从而保证了竹笋流通的顺畅。当产业集群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消费者会对产品的品质、深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政府要做的是帮助各地成立农业合作协会,统一种植管理,确保质量统一。同时。牵头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市场这时已经趋于完善,政府主要在质量监管、流通保障方面做好服务就可以了。
  
  (二)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局限于临安竹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的研究,虽然这一个案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以及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会有一些差异。我们将会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