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银企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那顺
一、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中小企业的主要表现
1,中小企业投资项目预期和实际成本收益状况,银行无法得到可靠的信息。中小企业作为借款者,当然要对即将启动的项目进行规划、评估、论证和测算。因此,项目的潜在回报,中小企业可能预先知道而投资者并不知道。
2,中小企业融资后的选择行为信息非对称。借钱后赚了钱归企业所有,亏本了就由银行来承担风险,这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倾向于投资风险大的项目。
3,中小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非对称。中小企业自然会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信心而别人却未必清楚。由于以上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活动,企业融资问题就等价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银行的主要表现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事先不完全知道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私人信息,因而无法准确地分辨“安全的”借款人和“高风险”的借款人。那些效益差的、对银行贷款依赖性较大的企业最急于获得贷款,甚至宁愿承受高的利率,而一些效益好的、风险较低的企业只会在适当的利率条件下才会借款。如果银行为了增加收益,提高利率,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那些高质量的企业获得贷款的效用低于不要贷款的效用,于是这类企业将不再申请贷款。高风险的借款企业就会把低风险的借款企业“驱逐”出信贷市场,这就是信贷市场上利率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交易关系中。当银行与企业在签订了贷款合同后,企业在贷款执行过程中可能处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谎报项目的收益情况,或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甚至有一些企业取得银行贷款以后,利用其信息优势,通过做假账、转移利润等方式滞留银行贷款,或通过兼并破产等资产重组方式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这种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银行蒙受了大量的损失。
(三)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1,不对称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的称为逆向选择。在融资市场上企业和银行是交易的双方,企业融资可以看成是由企业和银行之间博弈的结果,因而企业融资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般情况下企业比银行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按照风险一收益对称的原则,银行对风险较高的资金使用者收取较高利率以弥补风险损失,而对风险较低的资金使用者则收取较低的利率。虽然银行在投资项目之前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审查,但总有一些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可能被资金使用者隐瞒。为了保证盈利,银行不得不将利率提高到能弥补平均违约风险的程度,但这样反而会使那些风险较低的资金使用者退出资金信贷市场,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导致低风险资金使用者的不断退出,融资市场上就只剩下高风险的资金使用者,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使得银行可能招致信贷风险,即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投资机会,银行可能决定不提供任何资金。因此,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2,不对称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的称为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是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是委托人;而中小企业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是代理人。银行和企业的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为达到目的,中小企业在得到资金后,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偏离银行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如改变资金的用途,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或者故意拖欠借款,甚至逃废债务。许多项目的资金到位之后并没有按原先设计的用途使用、资金挪用就是道德风险的表现之一。正是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则银行的投资行为表现得更加谨慎,甚至可能放弃提供资金。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方面
首先,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绝大多数中小民企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等现象。事实上,银行对于企业信息的掌握和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而会计记录是记录企业财务信息的基本工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记录;6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为了规避风险,银行新增贷款的80%都集中在3A和2A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很少“光顾”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发育不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撑,整体信用状况较差,严重制约着其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程度比较低。近两年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于资本金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弱、与银行及企业沟通不够,以及担保收费过高等问题,使其业务开展非常缓慢,公司运作步履维艰。同时,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发展较少。因此,发育不良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成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一个重要症结所在。
最后,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工具体系发育不完善。与大企业相比,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工具很有限,融资渠道非常单一。除了在货币市场上进行传统的贷款融资外,由于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有些信用工具门槛高等主客观原因,中小企业对于货币市场上有利于加速其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很少涉足,也很难涉足,对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押汇、个人支票等信用工具也开发得很少。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工具体系的发育不良,也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方面
首先,银企之间关系不稳定,商业银行难以持续获得企业信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和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匹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有制单一、规模庞大,长期以来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信贷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经营缺乏弹性,不易和中小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密切联系。
其次,商业银行内部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特征明显。国有银行当前实行的是法人授权分级管理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一种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人员隐瞒负面信息的道德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易造成信贷资产的风险累积,表现出“内部人控制”特征。
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现对策
(一)微观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方面
(1)规范自身经营,健全企业财务制度。(2)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信誉。(3)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2,商业银行共同出力
发展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银
企关系。根据不同地区、行业、规模和成长周期的企业在融资需求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发展中小型股份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出路。要重筑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缓解“内部人控制”现象,要建立数据库营销系统,强化银行系统间信息传递。
3,抵押和担保中介问题
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在我国,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较为苛刻,除了土地和房地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抵押贷款涉及的中介收费有评估费、登记费、公证费、保险费、注销抵押费等多种形式,而且企业贷款金额小,中介费占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很大,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担保中介费很高,严重挫伤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积极性。
4,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1)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其次要积极加强与银行的信息沟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申请银行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经营决策。(2)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板市场,二是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3)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
(二)宏观原因分析
1,强化政府立法,完善信用制度
发达国家的金融法规体系建立较早,我国相关立法起步较晚,且其内容多为指导性意见,较为笼统,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无法妥善解决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操作问题。
2,国内利率未实现市场化
我国目前对利率和收费的规定是固定的,自由浮动的范围十分有限,这种机制不利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限制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收费会挫伤金融机构调查和收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3,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1)要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大中小企业合理的产业分工链建设,整合经济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2)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增加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
4,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5,健全社会中介及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相关体系,提升信用环境
要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调查评估中介机构。除了银行对往来企业的信用状况如实记录并加以评价外,还应该有独立的第三方中介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和公布。
6,政府采取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1)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投资与技术咨询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辅导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2)完善国家有关担保的立法,形成社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担保机制。(3)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4)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5)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6)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7)加强政府扶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