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 民 赵虎林 刘习波

  一、引言
  
  自1998~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一直维持在53%以上,占据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然而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加工贸易分布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地区推进的,再加上经济地理区位软、硬投资环境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加工贸易。2007年前4个月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97.4%。中西部地区21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83.14%,人口占全国的近60%,但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仅为2.6%。加工贸易在东部海地区大量聚集,通过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无形中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年拉大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促进加工贸易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可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够完善,对加工贸易缺乏吸引力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转移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只要实行类似于东部地区或甚至比东部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就能够吸引加工贸易,改变加工贸易“东重西轻”的分布格局,进而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理论研究
  
  通过加工贸易,能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大的生产能力,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各国之间的传递,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经济的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于1976年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论文集中对该理论作了系统阐述。他在借鉴垄断优势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区位优势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和区位优势(Ioeation)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所谓的OIL模型。其中,区位优势是指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吸引和推动作用的一国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即一国或地区的投资环境,这种优势决定国际生产布局的地点选择,即加工贸易的布局。邓宁(1988)总结了四大区位因素: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潜力)、贸易壁垒、成本因素及投资气候。将加工贸易的区位优势分解为自然禀赋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前者指自然赋予的区位资源,后者指人为创造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市场结构等区位资源。
  
  三、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东部9个省(市)1986~2005年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政策因素对东部地区吸引加工贸易的影响,以期对促进加工贸易向我国中西部转移起一定借鉴作用。按照传统区域划分方法,我们选取的东部省(市)为: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一)检验模型的设定及数据来源
  1 模型的设定
  根据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主要可能性因素,同时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据分别求自然对数,采用线性回归方程为:
  
  式中,下标t表示1986~2005各年份,c为截距,β为随机扰动项。表示YI期内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GDP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用各期的GDP表示;NIFRA指基础设施状况:WAGE指劳动力成本;POL为虚拟变量,代表政策优势。存在政策优势时,令POL=1;不存在政策优势时,令POL=0,由于模型考察的是东部地区,且研究的时间段为1986~2005年,所以我们假设1986。991年的POL=0,1992~2005年的POL=1,用来表示1992年以后国家对加工贸易的政策鼓励。
  2 数据来源
  模型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外贸易年鉴》、部分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整理计算得出。Y为当年度东部9省(市)加工贸易总额,由于数据分离困难,1986~1994年用全国数据替代,1994年以后用各省数据累加,以上均使用当年汇率折算;市场规模(GDP)为当年度各省(市)的GDP数额的加总;基础设施状况(NIFRA)用各年度各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和表示,并滞后一期;劳动力成本(WAGE)采用当年各省(市)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总额的算术平均数;以上4组数据皆用各年度CPI指数(1985年=100)折算。
  (二)样本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样本实证结果
  采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n(Y)=1.944*Ln(GDP)+0.243*Ln(NIFRA)-0.914*Ln(WAGEI+0.446*POL+0.521
  (R2:0.959165;A-R2:0.948276;DW-统计量:0.642152) 考虑到方程的DW值较低,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性,故采用广义差分法对原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模型的DW值为2.375838,由样本数n=20,解释变量数k=4,取显著水平为1%,查表得:DL=0.77,Du=1.41.显见,Du<DW<4-Du,说明模型已经不存在自相关性;R2值为0.993698,调整R2值为0.990261,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F-统计量值为289.0971,说明模型的线性相关性非常显著。模型在调整后输m的方程为:
  Ln(Y)=1.706*Ln(GDP)+0.182*Ln(NIFRA)-1.733*Ln(WAGE)+0.174*POL+24.053+[AR-(1)-0.278,AR(2)=0.687]
  2 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显示,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劳动力成本(WAGE)、市场规模(GDP)、基础设施状况(NIFRA)和政策因素(POL)。它们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733,1.706,0.182,0.174。由此可以看出对东部地区来说,NIFRA和POL的影响是相对较弱的。
  (2)WAGE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显著,且这种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在4个解释变量中,WAGE的弹性系数绝对值最大,这种结果与加工贸易在我国行业选择上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密集度,外商之所以-~9e9在中国直接设厂投资、生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

中国拥有丰富且较为廉价的劳动力。
  (3)GDP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系数也相当大。说明加工贸易进行区位选择时很看重当地的市场规模,这反映了当地的消费能力与投资吸收能力。因此东部良好的经济基础对该地区大规模开展加工贸易有直接影响。
  (4)NIFRA的影响没有预期中显著,其弹性系数也较小。这似乎说明加工贸易在进行区位选择时不太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同时,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加工贸易比较看重基础设施状况中的交通运输条件,东部地区距离港口较近,或者本身就是港口城市,使得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来发展加工贸易。
  (5)POL因素是4个解释变量中弹性系数最小的。这说明政策优势对东部地区继续吸引加工贸易的影响已不太显著,至少在我们所研究的时间段内是如此。虽然全国性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是在1992年以后才施行,但对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来说,在1992年之前就实施了较优惠的政策,特别1980年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1984年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以及之后上海浦东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得这些城市通过自身的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加工贸易。时至今日,我们认为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已不存在显著作用。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中西部地区人才使用和引进政策,切实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回归结果看,劳动力成本(WAGE)对制造业中加工贸易的吸引有着很高的弹性系数。中西部地区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收入的显著差距,使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流入东部沿海,导致东部地区工资上涨速度慢于其经济增长速度,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无法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完善中西部地区人才使用和引进政策。
  (二)完善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和投融资政策,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其承接加工贸易的容量
  由回归结果可知,市场规模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非常显著,适度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增加其承接加工贸易的容量。从中西部发展现状看,该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上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按照国民产出决定理论,我们应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几个方面来适度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首先,在消费方面,应设法增加中西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为中西部的广大农民减负,可借鉴商务部以“万村千乡”市场T程为载体建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成功经验,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安全、便利的服务。其次,中央、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中西部的基础性投资。在投资方面,可由政策性银行开办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专项贷款,专门为加工贸易转移提供信贷支持;还可通过综合信托贷款、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大针对加工贸易的贷款力度。在政府支出方面,国家可以考虑通过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等手段增强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为该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储备人才。
  (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状况 虽然在模型中未得到验证,但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对加工贸易区位选择的影响还是显著的,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很难吸引东部地区将加工贸易转移到中西部。适合向中西部转移的加工贸易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区域的选择上要受运输条件的很大制约。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运输成本势必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大大抵消中西部地区具有的劳动成本低、自然资源丰裕的优势。因此,可考虑用财政补贴来克服运输距离长、运费高的区位劣势。如可建立由中西部加工贸易品运输往东部港口的“专用绿色通道”。对中西部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的原材料和生产的出口产品,如采用铁路运输的,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降低其运费率;如采用公路运输的,给予免收普通路桥通行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以降低中西部地区的运输成本。
  (四)加大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弱化东部地区政策优势
  既然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作用已经弱化,那么就不应该在东部地区保留这种政策。这一建议是出于经济在地区间均衡发展、加工贸易在地区间合理配置来考虑的。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是将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中西部,而让东部地区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这一方面,应学习发达国家对外资的地区导向政策与产业导向政策。对加工贸易在地区选择上政府可以做出严格明确的政策限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可以明确规定不允许其进入东部地区某些加工贸易高度集中的城市,而如果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政府则可以给予税收、土地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