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和谐新农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 震

  摘 要: 在推广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谐新农村、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调研,管中窥豹,了解该县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思考,以期达到了解基层,发现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 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重中之重又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成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到自治县靠山种畜场、克尔台、白音诺勒、江湾、巴彦查干、他拉哈、一心等乡镇以及县直主管单位畜牧水产局等典型示范和主管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问题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委 “主辅换位”、“农转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战略目标,决定把农业产业化问题摆在该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型”产业,确立“绿色”牧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探索该县“奔小康、建设新农村、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或骨干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一种在该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实践证明,只有走这样的路子,该县的农业发展才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才能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增加;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绝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条捷径。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二)注意企业的规模经营问题,加强政策扶持,狠抓骨干企业
  “规模约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该县农民“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诸如买难、卖难、实行机械化难、采用新技术难许多困难,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财政方面,国家已经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达10万亿元以上。此外,国家还把重点骨干企业纳入国债资金技改范围。税收方面,今年国家将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由10%提高到了13%。信贷方面,今年国家农业银行计划安排150亿元贷款的同时将资产超过亿万元的1000多家骨干企业纳入农业银行总行的重点支持范围。
  而骨干企业发展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有资金不足,信息不灵,人才缺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落后,不合理负担沉重。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缓解资金的紧张局面,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同时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注重品牌的树立。尤其是骨干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骨干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要抓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抓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要培育拳头品牌。搞好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逐步规范骨干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骨干企业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骨干企业与农户之间必须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骨干企业毕竟是企业,不是扶贫机构,不是社会公益单位,企业首先就是要赚钱,只有赚钱才能生存,所以在利益联结方式上要从实际出发,主要是自愿、平等、互利,这是最核心的。农民的要求关键是要有稳定的销路,是要把产品卖出去。所以,对骨干企业,最低要求是要有订单,否则不能叫骨干企业。对农民来讲,只要有了订单,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就可以放心的去进行生产。
  
  (四)农民组织化问题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说了算,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动态观察市场走向。农业产业化就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通过这个过程挑选一批“拳头”产品,作为“推进剂”,形成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
  
  (六)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同时它也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
  
  (七)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
  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该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品琳琅满目,“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不作宣传,特色的“绿色纯生态产品”就不为人知,所以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推出具有典范效应的品牌,依托典范品牌发展产业。
  
  (九)外部环境问题
  调研中发现在外部环境中:政府服务错位,政府服务不到位,政出多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套措施。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同时政府还必须把扭转农民的发展意识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述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也是现阶段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进程上,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等方面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