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法人贷款风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虎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业法人成为商业银行营销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信贷的投放力度。在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事业法人贷款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新问题。但事业法人是近几年才开始加速发展,事业法人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事业法人贷款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客户有很大的不同,一味套用企业客户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事业法人来说往往很牵强。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事业法人的特点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合理确定和控制贷款规模,科学测算贷款偿还能力,防范事业法人贷款风险。
  
  一、事业法人概述及事业法人财务管理分析
  
  (一)事业法人概述
  事业法人是指政府举办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性事业单位和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事业法人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地位举足轻重。事业法人客户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以教、科、文、卫为代表的事业法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理念和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都无不显示出学校、医院、广电传媒等事业法人客户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国家政策支持。事业法人兼有行政色彩,在日常运营或实现企业化运作的改革进程中,仍然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和支持,与处于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法人相比,更易于形成垄断地位和品牌优势。
  3.稳定性强。事业法人客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使行政体制和职能改革的调整,不影响其连贯和延续性。如高校和医院较企业法人而言,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由于享有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大量的事业规费的收入相对企业而言也更为稳定。
  4.成长性好。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和广电传媒等公共服务型行业正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一方面是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这些行业资金归集量迅速上升,促使这些行业总收入快速增长。这都为银行大力发展政府机构及事业法人业务提供了无限商机。
  5.涉及面广。政府机构及事业法人客户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事业法人为例,涉及到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和广电传媒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银行为这些行业提供好服务,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社会影响也极为深远。
  
  (二)事业法人财务管理模式
  对事业法人进行贷款风险分析首先要对事业法人的财务管理模式有所认识。事业法人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和企业化管理四种。事业法人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事业法人的资金来源包括三部分:一是财政拨款,包括人员费用和专项费用等;二是事业收入(如学费、医疗收入等);三是其他资金来源(如银行贷款、上级单位补助、下级单位缴款和外部捐赠等)。从事业法人的资金支出来看,主要是事业支出(人员费用和日常运营支出等)、对所属单位的拨款和专项支出等。
  
  二、事业法人贷款风险分析
  
  (一)政策法规性风险
  事业法人改革政策的变动给银行带来机遇,同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主要有改革风险和政策风险。
  1.改革风险。事业法人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改革,将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有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亿元。7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中,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30%以上。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蕴涵着巨大的改革风险。银行在此改革中把握不准,行业、客户选择不当将承担一定的改革风险。
  2.政策风险。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和预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大大增强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掌握和控制权。事业法人客户在探索市场经营中所面临的政策障碍也使银行对此类客户的资产业务发展持谨慎态度。例如西部某高校贷款项目评估过程中考虑了该校每年可自主招收计划外学生500人的学费收入,2005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新出台的有关高校招生政策,取消了该校的计划外招生指标,使该校学费收入每年减少500多万元。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必将影响学校按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存在较大的政策性风险。
  
  (二)管理和规模风险
  事业法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多数事业法人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事业法人制度和有效的资金运营机制,往往还保留着行政单位的管理模式,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还存在大锅饭和浪费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对事业法人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还是空白,财政部门只是负责按照计划拨款,至于如何使用财政资金,使这部分资金能达到最优配置并没有考核标准。因此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资金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利用财政拨款修建住宅楼,大搞职工福利的现象,造成正常发展资金紧张,对偿还银行债务带来一定风险。而且事业法人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的风险认知和防范能力差。事业法人的这些特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财务风险
  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事业法人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低于企业法人,财政资金的使用考核和监督检查制度也不健全。主要的财务风险如下:
  1.财务状况整体失衡的风险。事业法人由于其非盈利的体制基础,决定了事业法人依靠自身事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利润偿还银行债务的能力非常有限。财政拨款和补助不属于经常性资金流入,所以事业法人经常会出现短期流动资金紧张的现象,在贷款发放期限上应给予充分考虑。其次由于事业法人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资金调配、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并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导致资金周转失灵和资金浪费时常发生。
   2.金融创新的风险。事业法人对于事业基金和经营收入有一定自主支配权,事业法人可以动用部分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成立附属企业或进行资本投资等),但由于对市场认识不足以及某些政策限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事业法人举办的附属企业成立时一般为事业法人全资投入,当出现法律纠纷或是破产时,往往由事业法人承担赔偿责任,给事业法人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3.财务核算的风险。事业法人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状况。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的,不计提折旧,无形中增大了资产数量,作为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严重不实,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独立于财务会计核算之外,不能反映学校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负债不区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也不确认与或有事项有关的负债,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和偿债能力。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下,各项报表本身列报的项目和内容不科学、不完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财务信息需求。

  
  (四)担保能力缺失的风险
  事业法人的贷款额度通常较大,还款期限较长,但事业法人单位由于其服务的公益性,财产属《担保法》禁止抵押的财产,以非公益目的的财产较少,不足以为其提供贷款担保。目前学校、医院和有线电视等收费权的质押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并不能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担保,商业银行只能对事业法人发放信用贷款,从而在还款风险出现时,银行所能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
  
  三、事业法人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分析事业法人的主体特征,了解不同事业法人运营的特点,详细分析制定与事业法人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采取针对性的标准,准确分析事业法人贷款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一)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尽职调查,详细了解事业法人的运营特点,认真考察基本面风险
  事业法人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管理方式都带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对事业法人的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单位的收支情况。因此,对事业法人客户营销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收集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准确预测国家政策和财政预算变化对事业法人的正负面影响。详细考察事业法人整体发展态势,对其品质、实力、环境以及资信状况等基本面的风险进行分析,了解事业法人是否建立内部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体制,了解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情况,分析事业法人财务结构,准确判断其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二)加强项目审查与准入,控制项目风险
  对事业法人进行资信评级,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事业法人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分行业评级和项目评估体系,制定细化的量化指标,建立风险指标预警机制,将评估确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和风险限额作为审查事业法人准入的重要指标。对事业法人流动资金贷款应重点审查贷款用途,对因用款与政府有拨款计划而尚未到位之间的形成的流动资金缺口,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给予支持。事业法人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一般由其主管部门批准立项,有明确的建设目的和资金来源,大部分有政府拨款或财政贴息,期限较长。对这类项目要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审核项目是否纳入国家投资计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复,土地征用、建设用地规划、土地使用权证等项目合规性文件是否齐备。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效益、银行收益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为贷款决策提供意见,控制项目风险。
  
  (三)分析财务状况,考察偿债能力
  与企业法人类似,对事业法人偿债能力的考察也主要是考察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分析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主要考察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事业法人自身特点不同,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运营状况,各种指标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速动比率较大,反映医院的偿债能力较高,但却反映企业现金及其应收账款过多而产生资金闲置。因此在对事业法人偿债能力分析时不能简单套用指标值或是利用企业法人偿债能力分析的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要对事业法人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统一核算,估算固定资产折旧,将负债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综合测算偿债能力指标,控制贷款规模,防范信贷风险。
  
  (四)积极探索事业法人保证的新措施
  由于《担保法》禁止事业法人用公益性资产抵押,事业法人不能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担保。在此情况下,银行在满足《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要求下积极探索新的保证形式,与有关部门协调完善收费权质押、账户监管等操作流程,制定业务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对公益性事业法人因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银行提供贷款,项目建成后由政府部门追加投资予以解决的项目贷款,银行可要求政府部门和财政部门出具贷款还款承诺,政府部门的承诺应当明确表述为政府的投资行为。当项目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应要求政府部门按承诺归还贷款,降低事业法人项目贷款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