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香港股市的两宗新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启聪(香港)

  去年,全球十家最大型IPO上市公司,港占其半,总集资额逾2400亿港元,为历年第三高。有市场人士估计,本年度香港IPO可高达3900亿港元,创出新高峰。香港股市现时总值排行全球第7位,显示香港金融业仍具吸引力,竞争力毫不逊色于其它地方。不过,香港股市本年初的两宗新闻,或会影响本地股市集资招股以至营运方向,值得投资者留意。这两宗事件,一是俄铝来港上市,一是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退任。
  
  俄铝与IPO原则的更迭
  
  本年度首宗轰动香港的经济新闻,自是势将成为全球最大铝业股的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简称俄铝)于1月底来港IPO上市,集资额最高可达近200亿港元。俄铝是首家于香港上市的俄罗斯公司,显示香港有力吸纳新兴市场企业来港集资,而不必单单仰赖欧美企业及内地企业支撑。上市企业的多元,对香港整体股市的稳定性具有正面影响。
  其实,俄铝申请来港上市非始于今天,多年前已开始申办,只是公司的财务安排、负债问题未完全解决,不符合港交所的上市规定,令上市时间一拖再拖,直到去年底才大致敲定。今次俄铝虽然成功上市,并不代表问题已得到妥善处理,只是港交所对集货行动附加各种规范作出限制,如规定只限专业投资者,或认购金额不少于100万港元的投资者认购,且限定每手买卖单位不少于按发售价计算最低每手价值20万港元的股数,换句话说,公司以下限9.1元定价,每手买卖单位约为2.2万股。由此可见,普通散户已被摒除于俄铝门外。而港交所对俄铝限制之繁琐,与寻常公司的安排天差地别,反映出港交所背后的监管哲学已有改变。
  过去港交所惯以风险披露为大原则,据此审核企业的上市申请,简而言之,即企业的基本条件符合规定(例如盈利记录、会计记录等),且上市的各种潜在风险须在招股书上列明,交待过后方能上市。其间,企业的风险一概由投资者自行负责,货银两纥,港交所只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但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牵涉到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在香港,不少小投资者于不知情情况下购入相关的迷你债券,甚至有人输掉半生积蓄,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一年多以来,受害者以各种手段施压追讨赔偿,最终大多与银行达成协议。事件看来暂告一段落,但潜在影响却正在发酵。俄铝上市的种种规限,反映了港交所忧虑重蹈雷曼事件的覆辙,一改固有手法,以监管至上的方式审批俄铝的上市申请,甚至杜绝寻常散户入市的可能,确保只有专业投资者或财力雄厚的基金方能购买企业股票,如此这般,港交所需承担的潜在风险将大大降低。
  港交所审核守则由披露为本到监管为本,未必尽是坏事,但值得留意的是,香港会否渐变成一个“保姆城市”,由政府机构负责所有监管事宜,过滤所有风险,从而衍生出投资者不须负责任的投资文化,产生反效果。当然,俄铝只是个别事件,但先例已开,后者会否陆续而来?韦伯在其经典著作《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精神》中指出,清教徒相信现世的财富是永生的证据,而其中衍生的节俭、谨慎等美德,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石。这些曾经的美德,负责任的投资文化,到底还能持续多久?独立自主的投资者,会否由全知全能的“保姆”代替?
  
  港交所的歧路
  
  要猜度港交所运作方针会否转向,需要同时评估管理层的变动。任职港交所多年的行政总裁周文耀于1月退任,由具有海归背景的李小加掌舵。李小加的管理方式与理念暂难揣测,但值得留意的是李小加多元的背景.他是内地人士,曾出掌跨国投资银行,兼具国际视野与内地人脉。港交所聘请李小加,明显希望藉其人脉拓展内地市场,显见未来5至10年将以内地市场为首要发展对象。
  内地市场纵然广大,有助香港股市扩充市场规模,但令人忧虑的是,多数内地企业的管理方式及营运模式未臻完善,与港企存在距离,而且内地最具规模、盈利能力最强的一二线龙头企业已纷纷上市,内地市场发展潜力未必如想象中那么大。香港与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直接竞争,并没有任何优势,换言之,港交所只能针对一些二线企业下工夫,这为港交所更改审核原则带来诱因。过去的披露为本的上市方针,对管理优良、透明度高的跨国企业并无问题,但当集资企业的实力较次,质素参差不齐,港交所承担的风险愈益沉重。可是,以监管为本处理企业上市事宜,虽可有效减少投资者因损失而追究的可能,但亦会增添额外的成本,为营运带来沉重负担。港交所会否遵从往昔的方法,逼令投资者担起个人责任,继续披露为本?还是因势利导,加强自身角色,以监管为本呢?答案到底如何,仍待时间验证。毋庸置疑,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的一个教训是──要坚守负责任的投资文化。不论以何种方式运作,一群负责任的投资者就是健康市场的资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我们忘记发展的源头,即那种古旧的投资美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