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带来哪些机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鹰
《2009―2011年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国人翘首以盼的焦虑中推出了,未来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预算保证医改实施。
10多年前,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解决了旧问题,但新问题却不期而至――看病难、看病贵的怨声一年高过一年;以药养医的体系逐步形成,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主攻方向,成了拿着处方权的医生,以及把着采购权的医院领导。
根据此次医改方案将侧重于全民入保,医疗卫生界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将被打破,原先有些单品存在的3倍甚至10倍加价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这给医药、医疗器械、医院和医疗周边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笔者邀请了几位业内人员和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畅谈感受。
姜峰博士
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总经理
观点
政府投入加大,中低端市场机会众多,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
政府投入的加大使市场明显扩容,对于企业当然是机遇。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这一块市场有填平补齐的需求。社区、农村市场对低端器械、耗材的需求和偏好,使得低端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尽管跨国公司对于该市场一直颇为关注,但在中低端市场,国内企业具有更大优势,尤其是生产低端器材和耗材的企业机会众多。
新医改方案对于药企提出了更多规范,相信能上名录的药品生产企业获得了生存空间,如果上不了名录,生存将非常困难。但医改对于器械行业是机遇大于挑战。目前,药和医疗器械的比例是3:1,器械还有增长空间。毕竟人们看病并不全是靠药,需要更多辅助诊断和治疗设备。行业内企业只有保持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适合中国人消费水平的设备,去帮助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效率。
国家下决心要处理药品和器械中间加价的问题,势必要重新建立政府、药企、设备企业、流通商、医院和患者的多方利益平衡。新系统会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相互博弈,逐步形成。其中,行业协会将协助政府加强行业服务与管理,加强同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及时反映企业诉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
杨壮博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国际(BiMBA)外方院长
观点
医院管理存在问题,院长好坏决定成败。
中国医院同时面临制度、环境和管理三大问题。医院除了受政府卫生政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医院领导、内部管理、医院激励机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医院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用社会学和系统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医院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一环连一环。中国经济改革的每一步,都对医院管理和效率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每一个重大因素的出现,也会对中国医院体制和系统变化产生影响。
以上这些制度和环境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医院的经营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医院的上级主管和监管单位,包括各地卫生局、物价局、药检局,都对医院有控制或管理权,加剧了医院责、权、利间的不平衡,同时也使医院在市场和社会变化中的反应迟钝。医院资源的不配套、不公平,使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的医疗质量拉开很大的距离,导致患者全部集中在三甲医院去看大小病,极大浪费了资源。医院还面临很多复杂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负担。比如大量冗员,离退休人员福利等,使得医院在日常经营中缺乏效益和效率。
在现有体制和环境约束下,国有医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院长本人的视野、素质、理念和能力。可以说医院院长的综合素质,是国有医院在变化环境中的中坚力量,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把握医院未来发展方向的动力和罗盘。一个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有远见的院长,可以带领医院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取得佳绩,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医院文化,并在有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管理创新。院长的素质和影响力,可以直接在市场竞争中吸引名医,培育管理者和经理人。
提高院长的领导力是当务之急,事业单位职业经理人概念的引入也相当重要。不是当好一名医生就能经营好医院的。卫生系统内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培训,能帮助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这一点,一些海外医疗集团的管理运作经验值得借鉴。
刘小龙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江高科董事长
观点
创新是生命科学的灵魂,高科技园区坚决扶持产、学、研一体化。
高科技和生命科学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持续创新,这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流程创新。如果在这些领域的企业能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通过与国际领先的学术界、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碰撞及合作,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创新机制,就可获得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张江建立了药谷,吸引跨国医药公司的研发机构和国家重点的新药筛选中心;建立了现代医疗器械园,借助上海的人才优势,在研发上寻求突破;并鼓励本土创新,包括把园区内公司带出去取经,把海外专家请回来培训等。只有加强生命科学和医疗器械企业的人才建设,才能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张咏
美国麻省技术中心董事长
观点
中国企业家应该尝试走出去,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中国的医疗健康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该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其中,医疗器械行业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相对较短的开发周期,以及相对低廉的资本需求和世界范围内较成熟的法规制度,使医疗器械公司拥有巨大潜力去开发使用性强、创新性强、并有利润的新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大都生命周期有限,知识产权错综复杂,并受直接或间接竞争者的威胁。这就需要全球性的互动和合作,例如,扩大产量、发挥规模效应,将产品卖到更多市场去;或是持续创新,自我研发或将技术从其它市场中引入,以使产品更新。
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善于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不断埋头赶路,执行力非常强。但是停一停、抬头看路的时候并不多。所以一谈到加强与国际间合作,就有些犹豫。不了解国际环境,不熟悉当地法律制度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进入壁垒较高的国际医疗行业,中国的企业家不能马上摸到门道。
至于硬币的另一面,例如麻省技术中心所在的波士顿地区,作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那里许多美国企业、医院、研发机构、投资机构,则正在积极寻求同中国的项目对接,更有一些著名的大学、咨询机构主动提出和中国的开发区、行业协会强强联手,对有关项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中国企业家应该尝试走出去,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中获得立足的机会,并在一个渐进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作者:《商学院大百科》总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