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助学贷款的尴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军荣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包括欠债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欠贷金额本息总计3715万余元。这些拖欠贷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西部和内陆地区。(据7月1 9日《北京晨报》)
  站在银行的角度看网上曝光千余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事件,我觉得银行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况且早已有合同在先。诚然,拖欠贷款的学生中有难以言说的苦衷,但违约了,错就在自己,自己的信息被公布也没有值得抱怨的。
  如果要说银行的做法有点不厚道,就是将欠债人的资料公布得太详细了。不过,这样的公布能否换得“浪子回头”?恐怕也是难以预料的。既然有心拖欠贷款,既然故意不与银行联系,在没有很好的信誉追踪和制约制度的情况下,仅仅是公布个人的信息资料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1999年开办的国家助学贷款,早已是举步维艰。据调查,不少高校毕业生此项贷款的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到40%。助学贷款竟成了银行的高风险业务。
  助学贷款的公益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有那么多的贫困大学生需要它,没有了它,将使许多大学生不能迈进大学的校门。然而,不能如期还贷的困局也使各个商业银行不愿再审批新的助学贷款,能拖就拖。不少银行干脆就停止了这项业务。
  其实,单方面抱怨那些大学生不守信用,也是不合理的。有些大学生有还贷的能力,却故意不还,但这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无力还贷,只好逃避。此次公布的拖欠贷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西部和内陆地区,或许他们现在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你让他们如何如期还贷?
  在我看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固然有个人信用机制缺失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助学贷款的先天性错位。助学贷款是被当作困难补助来用的,是给贫困生贷款,既然如此,就带有救助、公益的性质,有不求回报的本义。可是,助学贷款却又是一种商业贷款,由商业银行操作。作为银行来说,它的钱不是国家白给的,不是财政的钱,是老百姓的存款,岂有不还之理?正是这种定位的先天性错位,导致了助学贷款的尴尬困境。
  现在看来,拿助学贷款补助贫困学生,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并不合适。贷款的归贷款,补助的归补助。如果贷款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结果恐怕会不一样。
  贷款不与助学挂钩,如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3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