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语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兴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语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其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方法和需要;同时,教师以其外语知识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师生应共同决定有关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体地位;主导作用;传统教学;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权力分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14-0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近来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该理论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认为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学生主体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认为语言应在真实生活情景的使用实践中学习。然而,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主,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观点认为,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都应由学生决定,课内由学生,而非教师,进行各种活动。那么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矛盾吗?
一、外语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在哲学上。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对立的概念。主体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客观世界的认识者和实践者;客体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作为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作为认识主体,把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他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客体进行认识。
但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具体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同一认识或实践过程中,由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当某甲把某乙当作认识对象时,某甲便是主体,某己则是客体。当两人同时把对方当作认识对象时,则出现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的现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当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时,其客体是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或技能。此时,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当他以辅助者身份为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服务时,教师的作用虽是辅助性的,它的重要性并不因此降低。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作为主体。去认识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实施者这一主导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这种双重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明确学生和教师各自的地位,才能准确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活动的科学规律。
二、学生主体论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相当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像计算机一样,人脑是通过应用逻辑规则和策略处理信息的系统。当我们就所处环境和生活经历构建意义时,我们会使用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自下而上的处理)和记忆中的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正如计算机可通过变化其硬件(电路板和芯片)和软件(编程),变成效能更好的信息处理器一样,通过改变孩子的大脑和感官系统(硬件)和学习策略(软件),孩子可以变得更为老练。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样,信息处理论认为儿童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自我改造,儿童使用由先前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策略经修改形成其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反应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先前经历的知识中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反应方式。因此,该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生主体论的另一理论基础――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也认为,在讨论学习时应当以学习者为关注点,而不是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他们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对其生活经验和外部世界所赋予的意义,并不存在现成的知识。也就是说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构建的。他们认为学习并非对现成理论和观念的记忆。而是学习者对本无秩序的一组感知对象赋予的个人诠释。要求人们离开现成的观念和定论,把目光转向每个各具特色的学习者,他们按自己特有方式创造性地解释周围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知识学习
构建主义者对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的强调使人们认识到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使教师把注意力由教学内容转向学生。这无疑对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教材内容为关注点、忽略学习者需要、一味灌输僵化知识的做法得以改变。但该理论对现存知识的否定也易导致另一极端――对知识、知识传授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虽然现存知识是由学者构建的,但不能因此便只关注知识构建过程本身,否定已由前人构建的知识。显然,谁也不能否定诸如文、哲、史、地等百科知识。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无疑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否定人类积累的文明成果,要求每个人的学习都从零开始。人类社会就不会不断进步。毋庸置疑,知识要由学生自己构建,但它有两种形式:1.通过对现实生活、周围世界的观察、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2.以人类积累的知识为材料,经分析、整理、组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技能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Dewey1938)论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他认为灌输式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
如果把语音、语法知识看作大学外语已有基础,大学阶段外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应是掌握用外语表达和交流的实用能力。语言活用技能的掌握,跟任何技能的掌握一样,需要大量的使用实践。因此,应根据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使用活动。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动作经验的必要性,要求为学生提供既动手、又动脑的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技能。外语技能的掌握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它像游泳等技能一样,不是仅靠对规则的了解就能获得,而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运用自如。以游泳技能的掌握过程为例,仅仅了解游泳规则并不能掌握游泳技能,必须在懂得基本规则之后在水中进行大量的游泳实践,才能达到熟练自如。故仅靠传统讲座式教学。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外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所掌握的常是哑巴、聋子英语。为了避免传统外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外语教学应强调实用能力的训练。
语言实用技能训练大体可分两类:1.一般语言能力训练,它包括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熟练的读写能力。进行这种训练时,学生可就某话题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经历等,在词汇、句型等方面不加限制。2.具体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具体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权力分配
学生主体论的倡导者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43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当某一层次的需要满足了,人才会追求更高一级需要。因而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感到舒适、放松、安全、并受到尊重时。才能追求知识和自我完善。
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极端例子中,学生有时得不到舒
适、安全、或尊重,求知和自我完善自然难以发生。不仅如此,学生对学习的自控能力也受到怀疑。学习全由教师控制,自己无权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故学生易养成依赖性、被动性、和惟命是从的态度。李等(Lee et al.2003)和布兰德斯等(Brandes and Ginnes,1986)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师生相互依赖和尊重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柯维(covey,1989)认为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并对学习内容和习得过程有决定权,他特别强调了学生自我指导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Combsl965)也认为,学生自我感觉对其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指导能力并为其提供自控学习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全由学生做主。它仅指让学生不要每个学习活动都依赖教师的现成规定,应鼓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研究证明,学生努力实现自定目标比按教师规定目标学习更具学习动力和效率。在传统的教室里。知识由教师单向流向学生。与此相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强调知识共享以及做决定时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虽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却不一定具备另一重要信息――学生各自的语言能力和适应的学习方法。这要求教师容许学生就学习内容和形式发表各自看法,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
因而外语课堂上的决定权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全由教师或学生决定都不会引起真正有效的学习。在需要时,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决定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一种语言能力采取何种活动。教学实践中,师生怎样分享权力应根据所要掌握的具体语言知识和能力的特点随时调整。既要避免极端教师中心论的灌输式教学,又要防止学习内容和形式全由学生决定的做法,做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兼顾。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感情。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创设学生有效学习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以及对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指导、启发、和组织更显出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并不矛盾,二者并非对立、排斥的关系,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否定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地位,便否定了教学目的本身;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忽视了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可能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