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德育功能的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娜
摘 要: 技校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搞好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它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其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品德; 功能;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45-01
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教师做“讲师”,学生做“听长”。这种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学互动,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苍白的说教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体现,个性得不到发挥,某种程度也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二、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层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上会出现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如在进行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时,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保护作为知识去教,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碰到具体问题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德育功能的落实,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仍然采用的是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考查方式,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很难落实。学生从理论上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付诸行动,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如:在教学中,对于类似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约资源?怎样做到诚实守信?怎样交友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对试题对答如流,但在校园里、教室里、宿舍里垃圾乱扔,食堂里饭菜乱倒的现象却随处可见;试卷上知道考试作弊、撒谎是不诚信的表现,但考场上作弊者大有人在;明明因上网吧而没到校,却面不改色的说自己生病了;同学之间因为很小的问题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等。学生在理论上对知识掌握很好,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来,这与思想政治目前这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的考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它使学生认为学知识就是为考试,很难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以上存在的德育教育现状,笔者认为: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定位课程价值,紧紧围绕德育教育这个中心展开教学
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总目标的规定,已经明确了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虽然各门课程都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但相比较而言,在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思想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思想品德课上,一切教学行为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不能舍本逐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研究每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对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然后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最后使情感得到深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它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说的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主要要做到“三开放”,即教学内容开放,启发学生感悟体验;教学方法开放,引导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开放,享受创新体验。比如 ,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以前,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 回去帮父母洗脚,端茶倒水;2. 放学回家,你肯定遇到过饭没有做好的现象,当时你的反映是什么?妈妈的反映又是什么?3. 你心目中的理想家长是什么形象?课堂上就请同学将作业在组内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对“如何孝敬父母?”的重点知识在实践中加深感悟、理解并产生了情感。
(三)言传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扫除时,如果教师也能亲自动手,学生绝对干得起劲;如果教师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乘公交车,教师如果能主动让座,同车学生也肯定会主动站起来将座位让给老师或其他人……这些小事都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它不会强制学生做任何事情,完全是用教师的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影响学生。
(四)建立一套适应思想政治课目标落实的评价体系
曾经有一所学校要在本校评选一名“德育标兵”,准备参加全市的“德育标兵”评选。面对荣誉,十个班主任都希望本班的优秀学生当选,家长也想尽各种办法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名额。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学校决定以“考试”的方式来决定人选。于是通知十位候选人周六早八点来学校参加考试,公平竞争。考试当天,学校在校园的各个显眼的地方都设置了考试题:如将水龙头打开,让水流着;在教学楼的楼梯上扔上纸片;在考场门口放上扫帚……。很多考生走进校园却置若罔闻,目不斜视,一心只顾背思品课本,等待考试的到来。就在考试时间马上到时,考生八班的班长匆匆赶到,他在进考场时,顺手将门口的扫帚拾起,放在了后面的清洁工具放置处,此时监考老师宣布本场考试结束,“德育标兵”就是刚才主动将扫帚拾起的同学,因为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德育水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一个很深刻的启示。考试是固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来说,仅仅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形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的形式要实现多样化。所以我认为,思想政治的评价方式书面考试必须要,但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行为落实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