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毅敏

   摘 要: 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本文指出,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认真选好适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努力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考核课程重点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5-01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作者在从事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因为教改、扩招、新校区建设等原因,很多教师都承担了多班教学任务或合班教学任务,经常是学生认识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久而久之,师生感情生疏,沟通减少。学生很难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了解老师的学术专长、研究方向,自然也就很难对所学课程有兴趣。因此加强师生感情培养和学科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师生交流可选择的工具很多:电子信箱、QQ群、电话等,也可以通过书信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实用价值的认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使学生对教师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
   二、选好适用教材,为学生课后阅读扫除障碍
   虽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但迄今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和较权威的版本,这就为教学带来了困难――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系存有差异,对某些问题,有的教材进行了介绍分析,有的教材根本就不涉及。因此,当所用教材对该问题分析不透彻时,想介绍学生参考其他教材也不可能,给教师的授课工作带来困难。另外,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问题的分析图表和公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会给学生课后阅读参考书和理解相关问题带来困惑。比如,在分析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微观教育投资问题时,涉及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不同版本教材差异较大。此外,涉及到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规模效应的分析图时,国内外不同教材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选用一本科学严谨同时有广泛认可度的教材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成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素。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的内容要精益求精。多数院校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并不充裕,因此在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必须要精益求精,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传递最有用的知识和原理,避免内容重复,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交叉的部分,而对于学生之前接触较少的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市场歧视理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理论则要讲通讲透,这样才能做到授课内容的简繁适当。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方法不外乎有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事实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对学生熟悉的内容,可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比如供给理论、需求理论、均衡理论……效用理论等内容都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讲授,甚至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请学生自己备课上台讲授与此相关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如工资弹性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以及失业的类型及原因等内容。
   对于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实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例如在讲到人力资本理论时,涉及到微观教育投资问题,这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联系学生高中毕业马上就业亦或是接受高等教育为例分析家庭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成本与收益,从而使学生明白并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收益就一定越高,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与企业对项目的投资一样,也必须是收益大于成本才是合理可行的。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劳动经济学的其他教学内容,比较通用的讲法是以课堂教授为基础,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采取学生课堂讨论,学生与教师合作进行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比如在讲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查找资料的能力,我选择了“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说明工作一段时间后,男性工资的上升速度大多快于女性的原因”作为讨论题目,学生们积极性极高,纷纷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用了大量时间撰写发言提纲。那是一次成功的讨论课,不仅学生们自学了大量劳动经济学理论,而且也了解了很多相关的统计资料。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个人努力与不断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男性工资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歧视因素的存在。
   3. 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内容容量。本门课程有大量的图表数据,同时又容纳了较多的实际内容。因此增加每节课的教学容量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即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通过事先做好课件,将大量的图形绘制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绘图、书写的时间,增加课程容量,最大限度发挥一堂课的价值。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要到位。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的多少是和上了多少节课,写了多少篇文章,完成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挂钩的,而对作业的批改则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在这种考评制度下,老师们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就有些漫不经心。因此,老师应付学生,学生加倍应付老师,作业抄袭,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而教师不仅对学生布置作业要认真,要体现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批改作业也要认真,并针对作业给出适当的评判,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的优缺点,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质量,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期末考核内容既要反映课程重点,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现阶段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因而教师在命题时,就不能只是出一些概念、简答等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而是要着眼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出一些灵活应用题。比如在考核学生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时,就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上学的实际说明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并回答上大学是否就一定收益大于成本。再比如用所学理论解释农民工的流动问题、民工荒问题等,都是既考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的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以期末卷面成绩决定,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常的表现,包括:讨论发言情况、上课提问情况、上课听讲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虽然计算较为繁琐,但是却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总之,针对新一代的学生,教学方法不能停留于80年代或90年代,作为大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探索一条适应当今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满堂灌,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模式,使劳动经济学课程变成学习知识与学习兴趣相结合的新型课程。
   参考文献:
   [1] 罗明忠.参与式教学法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07(7).
   [2] 杨春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山大学学学报论丛,2007(7).
   [3] 樊明.学生课程成绩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因素――以劳动经济学课程为例的经验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