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地制宜 深入剖析 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强 王鹏 杨勇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新农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剖析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核实质,解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并探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四大路径。提出在提升龙头企业的拉动力,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力,发展科技本质竞争力和深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整合多方力量,建构当地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路径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山东潍坊,如今发展了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链接纽带,也是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剖析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路径意义重大。
   1.农业产业化内核剖析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目标。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不具有惟一性,目前,世界主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合作社模式、专业协会模式、企业集团模式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集中体现出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的新特质。
   现代农业试图走入自我良性发展的轨道,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因而改变农业活动中各种传统经营状况,强调市场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实现其自身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系列化生产当中增值,又在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当中实现价格的最优化。因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内在动力,顺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连结个别资本、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者,连结农业生产与市场,用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业优、高产和高效地根本性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
   农业产业化是“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主抓大事,“十一五”末,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农业产业化新阶段的发展见证了农业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历史飞跃。产业化经营理念广泛引入,农业生产方式深刻转变。
   但仍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诸多新的农业发展概念涌入人们的视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体现出现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种困局,如:农民农业产业化观念意识不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难;农业产业化链条窄而短,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力弱,带动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支持滞后,产业化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等。
   此类发展困局虽因不同的地域差异体现出程度上或特征上的种种差异,但都或多或少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存在于现阶段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当中,因而,尝试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发展路径,对于超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路径探析
   3.1提升龙头企业的拉动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是整个体系的主体部分。“强龙兴农”仍然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强动力。应力争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大力发展链条农业,按照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骨干企业,让其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方面具备强劲的功能。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等措施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以引导龙头企业走外向型、精加工、大流通和专业化的路子,并注重对龙头集群企业的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项目和品牌两个关键,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3.2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 没有优势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是毫无特色和生机的发展,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看清优势,整合自身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发展本地主导优势产业。这样既避免了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又容易形成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并与市场需求呼应。因而,应有力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建立示范园区和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龙头企业的首要生产车间。让产品基地与龙头企业实现联动,用辐射带动规模发展,基本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用示范园区搞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不断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使得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于此同时,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示范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3.3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 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加强科技攻关和科技培训就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竞争力。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相对比较匮乏,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农业科研单位、高效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速度不够。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平衡。因而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要聚集力量,建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平台,理顺成果的转化方式与机制。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是重中之重,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直接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授到农民手中,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3.4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当前的农业产业化而言,“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强调产量,忽视生态保护,对农业进行的掠夺性的经营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形成了发展模式上的路径依赖。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和趋势是发展可持续农业。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人们逐渐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久价值所在。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因而生态农业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的根本路径。
   如前所述,现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对着诸多困局,因而我们还应不断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经济组织的改革,创新加强“企业+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农民经纪人+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并不断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当然,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重要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这需要各级政府、广大农户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究和构建适合于当地区域的经营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6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