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入我国教学实践中需要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辅助。本研究在梳理教育戏剧概念的基础上,整理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实践与探索经验,分析教育戏剧本土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探讨教育戏剧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教育戏剧本土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戏剧;本土化;新路径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我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戏剧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听和说,这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其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将戏剧融入到教学中去,在戏剧实践中习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实践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更好地理解教育戏剧的意义所在。西方教育家受思想潮流影响,将戏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大众教育相结合,教育戏剧由此产生。教育戏剧的本质是一种运用戏剧元素创设情境,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舞台剧或话剧表演,让学生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教育戏剧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潜在优势,与戏剧教育在本质上有显著的区别与不同,它不以学习戏剧知识、培养戏剧专业人才为出发点,而是运用戏剧的各个要素,将其精华渗透到教育中,通过角色扮演、歌舞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融入课堂学习,体验新颖的授课方式,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育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教育戏剧进行中国的本土化的应用,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还产生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内的学术界,教育戏剧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而教育戏剧本土化更是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与研究中才能得以应用和发展。[1]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教育戏剧的本土化需要探索各种新路径,促进教育戏剧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再生目标。
  二、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育戏剧在国外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戏剧起源于英国,哈丽特·芬蕾·强生第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戏剧教学法应用到学校课堂中, 通过戏剧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深刻理解,教育戏剧由此产生。以方法为中心的教育戏剧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为教育服务, 强调戏剧教学法对学生获得知识的价值, 实现了戏剧与教育的结合。[2]后来,教育戏剧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策略,效果显著,受到了国家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教育戏剧师资力量的壮大, 也使教育戏剧走上了规范化道路。20世纪30年代,彼得·史莱德指出教育戏剧中缺失儿童剧, 强调要将天然的戏剧引入课堂中, 他批评了这种以表演为目的的教育戏剧实践,鼓励学生自我表达的教育戏剧。[3]桃乐丝·希斯考特继承并发展了哈丽特·芬蕾·强生的教育戏剧理念, 运用教育戏剧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道德情感體验的提高。以过程为中心的教育戏剧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戏剧。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观建构, 主动参与性与内在价值。塞西莉·奥尼尔称其为“过程戏剧”,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通过戏剧的形式来探索问题、表达主题的活动。[4]20世纪90年代, David Hornbrook提出教育戏剧课程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应关注其本身的学习。1994年, 美国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戏剧作为艺术教育实施的五大领域之一,设置戏剧艺术课程, 构建以戏剧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戏剧体系。从此,教育戏剧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飞跃,不再局限于作为戏剧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而是开始谋求基于学科的独立发展。
  (二)教育戏剧在国内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戏剧在我国港台地区的发展较为迅速,从课外活动走进学生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1971 年,台湾的小学就设置了“儿童戏剧班”,2000 年首次将戏剧纳入“国民”义务教育的“艺术与人文”领域中,2002 年开始正式实施,高中阶段将戏剧列在选修课程中。[5]教育戏剧从学校的课外活动到成为选修课程,再成为必修科目,足以证明教育戏剧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2006 年起绝大部分香港学校都设有戏剧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表示会将戏剧于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众多学校已开设了戏剧科 [6]。在很多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部分中小学已经引进了教育戏剧课程,出现了以教育戏剧为亮点的戏剧机构,如北京的“大山派戏剧艺术中心”机构,以原创戏剧、戏剧美育教育和戏剧文化艺术节等项目为主导,以丰富大众家庭文化生活为导向,实现戏剧艺术融入生活;上海“静安社区戏剧工作坊”,是群众投身戏剧的大舞台,专业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运用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员在快乐的合作交流中,学习戏剧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抓马宝贝”教育剧场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完整教育剧场项目实践的团体,与英国著名教育剧场BIG BRUM合作,成为中国教育戏剧的教育剧场领域的领军者,促进了教育戏剧在我国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在国内,教育戏剧进展相对缓慢,仅存在于各地区的教育戏剧机构,在中小学并未引进相关课程。教师缺乏创新课题教学的理念,学生缺失良好的教育体验形式。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戏剧的价值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师资力量的培养、大众的认可,教育戏剧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
  三、探索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意义及价值
  教育戏剧在我国刚刚起步,它的发展空间非常的广阔,前景也是值得期待。谈及其现实意义:第一,在教育戏剧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跟随时代潮流,学习到新的有关教育戏剧的知识,还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扩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通过教育戏剧,既能增加学习者对人类心灵、社会经验的感知,又可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要求。[7]第二,教育戏剧涵盖了西方教育家先进思想和理念的独到之处,通过对教育戏剧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学习者可以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这对传承和弘扬优秀戏剧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育戏剧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表演过程的生成,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育戏剧更重视学生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更易接受,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戏剧具有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的基本特征,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教育戏剧的本土化,更是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各地方言的学习交流、经典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它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学科融合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教育戏剧是与核心素养密切联系的。通过教育戏剧走进课堂,以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融入学生的视野,轻松、愉快的授课方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戏剧的本土化,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也就是把学科知识与教育戏剧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
  课堂教学的本真应该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以考试为重,以分数为重,很少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老师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只能被迫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再享受学习的乐趣,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懈怠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而且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实现自我发展,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戏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给予学生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机会。教育戏剧的本土化,提倡“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和社会”,大自然和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应该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开展工作,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中,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
  (四)寓教于乐,释放学生的天性潜质
  天性是人生命的原本状态,是自由的、活泼的、灵动的,而爱玩、爱探究、兴趣、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潜质。[9]教育戏剧是一种充满乐趣、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表演和创作中感受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领悟精彩人生和教育意义。教育戏剧的核心目标不是培养戏剧专业型人才,发展戏剧事业,而是重视戏剧对学科本质的表达、阐释和演绎。在現行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远远超过了实践,二者难以达到平衡,学生没有机会走出课堂,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这往往会让所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影响学习效果。教育戏剧的本土化,鼓励学生在淳朴、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教育戏剧的本土化通过情境代入、角色扮演、剧本改编、舞台表演等途径,释放学生的天性潜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四、教育戏剧本土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戏剧本土化发展进程缓慢,大众对其认识存在误区
  教育戏剧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对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它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因此难以利用教育戏剧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教育戏剧的应用依然是依赖少数戏剧学院、师范大学以及工作坊等形式在少数学校推广。[10]教育戏剧未深入涉及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忽视了教育戏剧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认为教育戏剧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其意义和价值,教育戏剧的应用也仅仅只存在于专门的文化教育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涉及到。
  就学校而言,通常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为主,很少涉及传统艺术文化课程,学校对教育戏剧不够重视,没有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创新方法或手段引进学生课堂,对其教学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就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对戏剧的认识仍停留在专业表演的层面,忽略了戏剧在认知、品格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功能。[11]就学习者而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只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或所谓的考试“加分”项目而被动消极地进行学习,这违背了教育戏剧活动的初衷,失去了教育戏剧活动本身的意义。
  2.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团体,面临资金困境和难题
  教育戏剧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教育戏剧的相关课程,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戏剧课程的定期培训,教师自身对教育戏剧的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缺乏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这种情况存在于很多学校,真正研究教育戏剧的学者并不多,教育戏剧的推广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团体。此外,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戏剧的引进与推广,但在我国发展与推广的教育戏剧活动的资金大多由团体或个人自筹,资源有限,资金不足,教育戏剧的推广和发展面临很大难题。
  3.教育戏剧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更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戏剧的课程模式较为单一,没有过多现实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借鉴,教师对教育戏剧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全面,缺乏运用教育戏剧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当前,国内外对教育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或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阶段关注较少,这导致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失衡现状。   4.在教育戏剧本土化进程中存在误区和难度
  教育戏剧源自英国,并在很多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应用。而教育戏剧在我国初步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内容并未完善。我国正处于教育戏剧的探索阶段,前期需要借鉴很多理论和经验,而国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导致在参考国外理论的过程中容易盲目套用,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影响教育戏剧本土化新路径的探讨。
  五、教育戏剧本土化发展的新路径
  1.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改变大众戏剧观念
  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中,教育戏剧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推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需将教育戏剧列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改革,密切关注国内外戏剧艺术创作动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戏剧作品并吸收教育戏剧先进经验及方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各相关学校重视教育戏剧的有效功用,争取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适应学校对教育戏剧的需求。社会团体组织也应发挥其职能,为教育戏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建立适合各地区的特色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戏剧渗透课堂
  我国的教育戏剧发展处于萌芽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育方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整合教学观和课程观。一方面是挖掘学科戏剧资源,把道德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知识、塑造优良品格;另一方面是将教育戏剧方法,如“角色扮演”、“歌舞剧表演”等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戏剧与游戏、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教学要素的密切关联,开展戏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式”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12]在戏剧活动中,引导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我,感受戏剧故事中的“真善美”,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3.社团带动戏剧发展,“剧本化”情景再现
  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课堂,奇特的“角色扮演”形式、新颖的服装道具,都展现了教育戏剧的特色和与众不同。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友好互动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收获友谊和知识。因此,学校要重视戏剧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团是以学生为主的群体,利用社团带动教育戏剧的发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通过剧本创编让学生揣摩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再组织开展“戏剧情景剧”,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享受角色扮演的乐趣。最后通过提问和评讲进性思维碰撞,满足学生的需求,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4.学校重视教育戏剧,加强教育戏剧师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
  学校应重视教育戏剧活动的开展,加大专业师资的培训力度,给予教师创新教学、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戏剧、教育、心理进行细致的整合,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体验角色的生命力、践行自律、自信与团队协作精神。学校要将教育戏剧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适时开展“戏剧汇演”、“戏剧文化展”等课余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互联网+教育戏剧”模式,多维度强化其传播效果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网络化时代,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更为广泛的课外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例如,将教育戏剧以“微电影”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慕课、远程教育、微博、微视等媒介,强化传播效果。
  结语: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新路径,梳理教育戏剧的基本理论,对教育戏剧的概念作了客观的分析,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整理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实践与探索经验,深入挖掘教育戏剧本土化的价值所在,重点在于探讨教育戏剧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新路径。然而,对教育戏剧本土化的问题还需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于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论坛
  探索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甘维.刍议教育戏剧的现实意义与本土化进展[J].黑河学刊,2016(03).
  [2]陈昊.教育戏剧:理论探讨与实践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09).
  [3]Peter Slade.Child Drama.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54.
  [4]Philip Taylor, Christine D.Warner.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The Process Drama of Cecily O'Neill.Threntham Books Limited, 2006.
  [5]于婧.戏剧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我国大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D].四川师范学,2014(03).
  [6]徐静.教育戏剧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04).
  [7]李海英.教育戲剧的本土化及现实意义[J].戏剧丛刊,2010(04):30-32.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
  [9]赵小凤,李如密.教育戏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当代教育文化,2018(03).
  [10]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3(02):68-72.
  [11]唐勇,李擎.教育戏剧的本土化探索与思考[J].艺海,2017(11).
  [12]张勇.教育戏剧: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的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98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