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英楠
1.辣椒日灼病
1.1发病症状 症状只出现在裸露果实向的阳面。发病初期病部褪色,略微皱缩,呈灰白色或微黄色,病部果肉失水变薄,近革质,半透明,组织坏死发硬绷紧,易破裂。后期病部被病菌或腐生菌类感染,长出黑色、灰色、粉红色或杂色霉层,病果易腐烂。
1.2原因与发病条件 引起日灼的根本原因是叶片遮阴与植株株型不好。土壤缺水,天气过度干热,雨后骤晴,土壤粘重,低洼积水,植株因水分蒸腾不平衡引起涝性干旱等因素均可诱发日灼病。在病毒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因疫病等引起死株较多的地块,栽培过于稀植等情况下日灼病尤为严重。
1.3防治措施 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以促进根系发育,同时,可保持水分的相对稳定,减少钙的淋失;采用大垄双行密植,可使植株相互遮阴,避免果实暴露在阳光下;结果盛期应小水勤灌,上午浇水,避免下午浇水,防止大水造成缺氧性干旱;根外追肥,坐果后施用0.1%过磷酸钙、0.1%硝酸钙等,每10天施用一次,连续2~3次。
2.辣椒软腐病
2.1发病症状 软腐病多在近果柄处发生,在萼筒周围初生很小的水渍状暗绿色斑,迅速扩展,整个果皮变白绿色,果实内部组织腐烂,病果呈大水泡状。果皮破裂后,内部表皮皱缩,边缘凹陷,病健交界处有一不明显的绿缘。病果可脱落或僵化挂于枝上。辣椒软腐病有异味,但没有其他植物软腐病那样恶臭。
2.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病菌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内存活1年,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随雨水飞溅和灌溉水传播,烟青虫为害或病果破裂流出的菌液在田间造成二次侵染,病菌通过伤口侵入;病菌可在叶际微生物中存活,经雨水、露滴携带到果萼附近,或在其他可挂水珠的地方发生侵染。连阴雨天、高湿环境、地势低洼、通风不畅、虫害较重和偏施氮肥等,均容易导致病害发生。雨后或收获后使用不清洁的水冲洗果实,容易造成软腐病扩散,使采后果实病害加重。
2.3防治措施 与豆类蔬菜或旱田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轮作;清洁田园,将田间病果及时清除;及时防治虫害,喷洒杀虫剂防治烟青虫等蛀食性害虫,减少病菌侵染机会。温室及塑料大棚栽培应及时放风,防止棚内湿度增加;采收时挑出病果和伤果。发病初期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
3.辣椒炭疽病
3.1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成熟或近成熟果实,有时也在叶片或叶柄发生病变。果实发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小斑点,进而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整个病斑凹陷,病斑内密生小黑点组成同心轮纹。潮湿天气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胶物,有时整个病果呈烫伤状皱缩,干燥天气病部干缩成膜质,易破裂,其上轮纹明显,病斑上生有刺毛,但常被杂菌覆盖而不明显。病果比正常果易红熟,病斑多时内部组织易腐烂,常干缩于植株上。叶片染病,病斑初为褪绿斑点,后发展成中央灰色或白色,边缘深褐色或铁锈色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上轮生小黑点或破裂,病叶易干缩脱落。
3.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炭疽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主要以病残体上的拟菌核在地表越冬,也可以菌丝潜伏于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或菌丝附着于种子表面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或直接萌发,通过植株的伤口侵入。田间多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多由带病种子引起。炭疽菌对温度适应性很强,在12℃~35℃条件下均能生长,病菌的孢子萌发和侵染要求较高的湿度,95%空气相对湿度最适宜侵染,潜育期3天。早春雨量大,雨天多,日照不足,5月下旬即可发病。入夏后,特别是结果盛期,遇连阴天,或大雨后暴晴,常因果实日灼引起此病流行。
3.3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发病初期用4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喷雾,或用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用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喷雾。
4.辣椒病毒病
4.1发病症状 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较多,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辣椒病毒病主要有4种类型。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呈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严重时病叶、病果畸形皱缩,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坏死型,顶枯坏死、斑驳坏死和条纹状坏死;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
4.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辣椒病毒病国内主要病源有3种,即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辣椒病毒病,一般在干旱、蚜虫为害重的情况下发病重。春棚和露地发病轻,6月底~7月上旬是发病高峰。秋延后栽培的辣椒病毒病发病重,原因是高温、少雨,多蚜虫。过于密植的地块,通风不畅,植株徒长等都可加重病害发生。
4.3防治措施 选择抗耐病品种;播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适时早播,早定植,可使结果盛期避开发病高峰期;与高杆作物轮作;及时防治蚜虫,发病初期用2%宁南霉素水剂150倍液喷雾,或用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隔10天1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