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屡错难改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应对屡错难改的学生时,要抓住时机,震动孩子的心灵,埋下转变的种子;设个美丽“陷阱”,加强行为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屡错难改的学生自我觉醒,树立正面的自我认知,提高自信心,促使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用良好的习惯驱逐错误行为的摒弃;创设情景,提供实践条件,使他们获得改错动力;抓住时机进行考验,反复教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注意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端正学习的态度,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学生守规则,讲秩序、讲卫生。培养学生优良作风,最终获得教育成功。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生特点;屡错难改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活活生生的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面对情景各式各样。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1.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儿童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
  二、屡错难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过长期观察,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表现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小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如:违反学习纪律、无礼貌、打架、骂人、撒谎、小偷小摸等。
  屡犯错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无效,他们成为老师教育的老大难。
  三、应对屡错难改的学生有妙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教育屡犯错的学生。我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一点探讨,了解了屡犯错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用了点小妙招,让几个屡错难改学生走上健康正确的学习之路。
  妙招一:抓住时机,震动孩子的心灵,埋下转变的种子
  屡犯错孩子,说教、批评往往无济于事。教师如果能抓住某些事件,利用或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过错行为变化的转折点。
  如,一次班上的一个凳子被毁,同学们都说是王虎摔坏的(这个同学是班里有名的损坏公物大王)。记得当时王虎坐在座位上一脸的反抗和不服,我对猜疑的同学说:“谁亲眼目睹过这个凳子被毁?如果没有人亲眼看见,咱们先进行调查。”经调查被毁的凳子是后勤人员进教室安装电源开关弄坏的。真相大白,我告戒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猜测。王虎对我说:“老师,我以为这次又得罚我赔偿呢。”这事引起了他心灵的震动。我趁机说:“看你以前的行为造成了多坏的影响,以后要以好的行为改变别人的看法啊!”后来王虎改掉了坏毛病,还帮老师管理班级财务。
  妙招二:设个美丽“陷阱”,让屡错不改的学生自我觉醒
  面对屡错难改的学生,往往令老师无可奈何,没有一点应对的招。如果学会应变,设个美丽的“陷阱”,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改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三年级时,一次我检查家庭书写作业,一个叫大恒的同学站起来说:“我爸不让在家学习。”“为什么?”“没问我爸。”他理直气壮。“回家问清楚原因!”
  第二天,我又检查,他还是片字未写。我问:“你问了原因了吗?”(在这之前,我电话问过他家里,大恒在家特贪玩,家长让写作业,他不听)“我爸说没有原因。”“没有原因就得写。”我有些恼火,“下次再不写,老师就跟你不客气。”我想下次他不敢再不写。
  我又检查作业了,检查到大恒时,他站起来说:“我爸还是不让写。”这时班里的几个学生哈哈大笑,我苦笑不得,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而他连看都不看我。伤心和苦恼一股脑地向我涌来。怎么办呢?“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何不顺水推舟,设个美丽“陷阱”给自己一个退路呢!“你爸爸真是好爸爸,对你多关心啊。”我对他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下课咱俩聊聊你爸爸好吗?”他用迷惑不解、半信半疑的目光望着我,并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下课后我将大恒带到办公室说:“你爸爸真关心你,你做得对,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我准备明天把你爸爸的教育方式写篇稿送到电视台宣传宣传。”“老师……”他涨红了脸,急着要跟我说话。“好了,事情就这么定了。”我不给他说话的机会,“老师还有急事,你请回吧!”我装出着急的样子,离开了他。
  第二天,我一进办公室,就发现桌上有大恒的练习本,上面是他昨天晚上写的作业,后面还写了一行字“老师请你不要写稿子到电视台,因为我爸没那么做。”确信他已掉进“陷阱”,已在想法自我觉醒。我也拿起笔,顺手写下“你差点害了你爸爸。”
  从此,他判若两人,每次作业都做得很认真。这次的成功让我尝到了教育中应变的甜头,美丽的“陷阱”将我带进了探索、创新的天地。
  妙招三:加强方式方法的指导,促使改正错误行为
  有的小学生经常打架骂人,屡教不改。对这类学生教师要进行耐心、细致的了解,弄清打架骂人的动机。对好的动机,教师要进行鼓励表扬。同时加强行为方式方法的指导,教育他们要好心办好事,不要好心办坏事。
  我教过一个学生,几乎每天他都要打班里的学生。哭着告状的学生经常出入我的办公室。我经过谈话和调查,得知这名学生以前曾担任过副班长,因经常打人被撤。撤职后他还有管人的意识,不听他管的急了就打。根据了解的情况,我首先表扬他主动帮老师管理纪律的精神很可贵,然后指出他打人的方法不对,他愧疚地低下了头。记得当时我觉得看到的不是他愧疚的样子,而是希望,我触动了他改正错误的内在力量之弦。我耐心地教他如何管人,他掌握了处理事情的一些好方法。一段时间后,告他状的人几乎没有了。从这时让他担任纪律委员,对这份工作,他很认真,我定期进行指导。他不但很快改正了打人的错误,而且成了一名较有管理才能的小班干部,得到了老师同学的欣赏和羡慕。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真有必要啊!
  妙招四:良好的习惯驱逐错误的行为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方式、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更不容忽视。
  小学生的性格处在被塑造而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一方面还没有形成稳固的观念,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所以他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他们又正在把理解到的种种关系逐渐转化为稳定的观念与内部命令,把习得的行为方式变为习惯,所以他们不论是学到好的还是学到坏的,都会习与性成。如果他们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随着认识的提高就有利于错误的改正,反之,如果他们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改错就比较费劲。
  妙招五:设情景,提供实践条件,获得改错的动力
  老师教育学生要遵守学习纪律,向学生讲明守纪律的意义,总有个别学生天天违反学习纪律。我特为这几个人创设了可控制的学习情景。在情景中,只有遵守纪律的同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发现自己或别人一旦遵守学习纪律就取得成功,获得老师、同学的赞赏,否则就会出现挫折或受到集体的谴责。他们懂得了遵守学习纪律的重要性,获得了改正不遵守纪律的动力。
  妙招六:抓住时机,进行考验,反复教育,最终获得教育成功
  常犯错的学生,躲开旧环境和某些诱因会发生改变,但难以避免旧环境和诱因的诱惑,不能继续进步。为此应当在一定阶段通过考验使他们得到锻炼。
  如,我让打人有转变的那位学生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在管人的条件下经受考验,用好的方式方法处理事情,不再旧病复发动辄打人,最终成为老师、同学喜欢的好班干部。
  又如,我让曾有偷摸行为的学生独自一人留在教室,暗中观察,发现这名学生在打扫卫生时,主动把掉在地上的新钢笔(以前他爱偷笔)捡起并放回同学的桌上,没有占为己有。后来又让这名同学担任班级财务保管员,告诉他“老师信任你”。在他任职期间,没有丢失一点物品。成功的考验提高了他的意志力,彻底改正了不良行为。
  四、结语
  学生屡错难改,我们无须烦恼,只要肯探索研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勇于探究和付出耐心,就能找到应对的妙招,让学生走上健康正确的学习、生活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杨广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明天出版社,2002.
  [2]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明非.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