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文章结合现今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规范守则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基础,师之品行是良好习惯养成的示范,学科教学是良好习惯养成的主阵地,校内外相结合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前提等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国家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视,在全国德育工作通知中强调:“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养成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通过开展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从行为训练入手,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笔终身的财富。
  二、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父母长辈都尽量无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庭出现了“小皇帝”,他们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极少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基本的文明修养,容易养成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具体体现在: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买东西不排队、不爱护公物、与同学相处用语不文明、不主动与邻里长辈打招呼、经常顶撞长辈等。另外,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等传播的不良信息,加上学生对明星偶像的崇拜心理,学生容易效仿,这些都不利于养成教育的开展。
  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可塑性较强。教师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采用旧的教育手段已经难以解决习惯养成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冲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进行以下的尝试:
  (一)规范守则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基础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這种缺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细致地规定了小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劳动、卫生、纪律等方面要遵守的规则。它既是学生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依据,又是教师评判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标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规范守则,并按照规范守则进行有条不紊的训练,也就是说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由“知”到“行”的教育过程,要知其然而按其行。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如进行班级、学校文化氛围的布置,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并要求学生要熟记且背诵,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学校还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分层次的行为规范教育。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唱儿歌、游戏、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地面、课桌、窗台的洁净,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三、四年级学生通过行为规范守则诵读比赛、知识竞赛、表演实践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小学生已基本由他律转为自律,可以通过手抄报、写感想等方式进行。
  总之,行为习惯的养成由“知”到“行”,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评价,从而提高养成教育的效率,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达到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养成教育的目标。
  (二)师之品行是良好习惯养成的示范
  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低,他们有爱模仿的特性。如果学生“模仿”的是榜样,就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反之则不然。教师是学生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养成教育的最具体、生动的丰富资源。因此,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个性、习惯。
  让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今年接手的二年级,当时这个班的现状是:学生纪律散漫、成绩不理想;班级卫生脏乱。一开始,笔者让学生自觉捡起地面的垃圾,但不一会儿,又是满地的纸屑,学生乱撕纸、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总是改不了。后来,笔者不再喝令学生把垃圾捡起来,而是自己动手捡垃圾。经过一个星期,笔者明显感到班里整洁了,学生也会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笔者向学生了解情况,学生说:“以前的老师都不会主动捡垃圾,现在同学们看到老师每天动手捡垃圾,感到有愧于老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笔者所教班级逐渐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出现了更多主动维护卫生的身影,学生的卫生习惯逐渐养成。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影响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因素,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三)学科教学是良好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的养成教育,各学科教学互相配合,联系实际,把养成教育中的有关知识在课堂中讲深讲透,并提出适当的要求。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 9 Different tastes时,让学生明白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分,虽然每个人有个人的口味,但也要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纪律方面的养成教育,同时表扬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给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养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能力。
  (四)校内外相结合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前提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也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多次反复出现的过程,是一项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方能促进养成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校内外结合中,与家庭的结合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例如:要孩子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家长也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试想,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旁边看电视或玩手机,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他们无关。事实证明,家长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生活的榜样和健康成长的模范。同时,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部门也必须行动起来,共同营造一个“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人人教育下一代的良好言行”的社会环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学生行为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彩云.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16).
  [2]汪海清,符水泉.开展养成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J].江西教育,1997(06).
  [3]林明智.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8).
  [4]沈玉萍.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5]胡安江.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201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