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过多的溺爱和关注,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锻炼,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自制力差、贪玩、缺乏独立、上课时小动作多、爱玩游戏、爱看电视、不懂得为父母分担、怕吃苦、心胸不宽广、妒忌心强等。
  (二)家庭教育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家长虽然清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开展中“有心无力”,没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耐心,在教育孩子时只知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孩子产生惧怕甚至是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也有的家长由于教育观念不对,工作太忙等缘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使在学校里学生养成了好的行为,但一回到家,不良行为就会代替好行为,使学校的行为教育功亏一篑。
  (三)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方面,“重智轻德”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体系下,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一切的行为养成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当前,国内很多学校的评价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学校在进行教师教育工作考核时,依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一项考核标准,还和教师的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的评价标准,使教师只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观、教育观、成才观不正确,对于养成教育的认识仅仅认为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养成教育目标,养成教育的方式滞后,责任意识淡薄。
  (四)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让孩子们面临着一张张无形的害人之网,暴力、黄色、灰色信息无孔不入,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给小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烈,无法辨别事物的好坏,对一些坏行为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的甚至会诱发犯罪。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小学阶段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让学生的道德行为从偶然、不经常的转变为一贯、固定的行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教育。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最后,重视学生自身的教育。在学校里,除了教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实践,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三)分层次、分阶段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重视情感教育,潜移默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
  (五)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监管机制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沟通。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教师的帮助。另外,必须坚持长期检查、评价与训练。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統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和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无论在家里、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都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改正,弘扬民族和社会的正气。除了教师外,学校和家长也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这项工作需要家庭、学校、教师的通力配合。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因材施教。
  (责任编辑 林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