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入学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他们学习成长打好基础。本文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来讲,是一种享用不完的财富,是成就美丽人生的重要的条件,会让我们受用无穷,影响终身。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帮主学生将不经常的、偶然的道德行为转变为一贯行为,巩固道德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另外,习惯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虽然并不是全部的教育内容,但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要在健全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到的规范下做人做事,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缺乏自主意识
初入学的小学生,虽在幼儿园接受过一些行为习惯养成引导,但由于年龄小、认知弱的原因,缺乏习惯养成自主意识;进入学校后,环境的变化及要求的增多,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会发生一些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如有些學生时常不做或忘带作业,随地乱扔垃圾,上课时打闹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且持久地教育引导,当教师指出来了、批评了,他们才会意识到不对,才会逐步改正[2]。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进入学校之前,包括如何说话、做事、待人等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因此我们说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程度上就是家长行为习惯的反映。一些家长或因文化程度低,或因生活压力大,会不由自主地将不良行为习惯和情绪带入家庭生活中,从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强化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的执着追求。因此不少家长以分数为导向,使孩子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均被兴趣班、辅导班所占用,整天疲于应对过多或不适宜的钢琴、绘画、舞蹈等的学习。这些不正确、欠科学的盲目做法,不仅损害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了让学生成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3]。同时,应从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二)通过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肯定有一个出众的班级领导核心——这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从接手班级开始,班主任就应该有目的地通过课堂和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挑选一些学习认真、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奉献精神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而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去做[4]。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赏识教育模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赏识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并肯定赏识学生的相关行为,是对学生的肯定,赞美,能够对学生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教师在具体进行科学评价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其进行放大,为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不断地将闪光点充分地发扬出来。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学生挑三拣四,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进行严厉的说教,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磋商,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阻碍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班风,也就不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5]。所以,在日常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赏识教育,注重发挥榜样学生引导作用,激励学生不断地向榜样看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班级当中,有的学生喜欢每天坚持跑步,进行身体锻炼,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并对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学生进行肯定的评价,进而引导其他学生向榜样看齐,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改进自身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结论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有耐心,允许学生反复,而每一次反复就是对学生的强化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施加习惯养成教育,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乐于参与,而且要注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化,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福. 小学生行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62-163.
[2] 马翠娟.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思考[J]. 青海教育,2018(11):30.
[3] 松建华.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J]. 中国民族教育,2018(09):56-57.
[4] 曲新.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0.
[5] 虞文娟.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谈小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J]. 小学教学研究,2018(20):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