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审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信息验证中心”、和“管理监控中心”的地位凸现出来,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职审计人才,有必要加强对我国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以促进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加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近年来审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供需出现两难的局面。很多企业在招聘审计人才时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审计岗位经验的财务人员,也就是说要求能直接上岗而不需要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的毕业生。对一个高职审计专业毕业生来说,目前高职教育模式下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一、目前高职审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知识轻审计实践。目前,审计教学中对审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比较充分,对审计实务介绍比较欠缺。
2.重老师主导轻学生主体。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长期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只是被动的不加分析的接受。
3.审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审计软件应用缺乏,即便是一些院校使用了这些,多媒体往往成为简单的书本照搬,缺乏生动性;而市场中开发的教学审计软件仅仅是改变了书本习题的记载媒介,并且大多错误百出。
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技能。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出于主客观的原因.普遍都有长时间或短时间脱离实际工作的弱点,缺乏实践技能,对于出了校门进校门的老师,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5.现有审计教材不能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从我国目前使用的教材看,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体的教材;这部分教材因为是在政府审计为主体的形式下编写而成,所以很多观念比较偏激,不够客观。二是以社会审计为主体的教材,这部分教材很多是由西方审计教材翻译过来,再结合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组编,存在基本概念表达不够准确,涵义解释不够充分,概念前后不统一或多次重复解释同一概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另外,还存在揉合以上两类教材而出具的“新”教材;这类教材体系上存在问题,审计理论部分以社会审计为主,而审计实务部分同以政府审计为主的教材大同小异,前面介绍的重要概念、方法在后面的实务中体现不够充分,给人以前后脱节的感觉。而且对于在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形下审计惯例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提炼不够。
二、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从现有不同高职院校审计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很多高职院校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审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要么是照抄审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会核算、分析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等;要么只有最低的技能要求,根本没有系统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第一,高职审计专业的课程是本科的压缩版;课程设置上还是采用三段式(即第一段是公共课、第二段是专业基础课、第三段是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课程安排与本科基本相同,只是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学习内容。
第二,高职审计专业的课程针对性不强;各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在审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岗位针对性要求比较强。但是目前的高职审计教育还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岗位的特征,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三,社会参与课程设置的程度不够;目前大多院校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聘请社会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置。但是对“专业人士”我觉得存在一些误解,学院聘请的专业人士一般是当地知名企业的财务主管和当地财政局等政府机构的领导人,由于这些人所在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并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的主要从事的工作地点,因此他们的意见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来。
3.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校企合作方面;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企业和单位一次只能接受2-3名学生实习,加上企业担心学生会发现其财务造假问题,所以多数企业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实习生。而有些接受了学生实习的单位,仅把他们作为来帮忙的劳动力使用,干杂事的多,很少让他们接触到财会审计业务,使得实习流于形式。
第二,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方面;由当地审计专业的知名人士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个机构一般一年只召开一次或两次活动,更多只是为了应付评估需要。还有既然是知名人士,一般都是从当地上市公司或财政局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一般是以自己的企业状况出发来进行指导,对高职的教学也就不太起作用。
第三,在校办企业方面;如果学校自己有成立财务公司或代理记账等机构,那当然对开展教学来说肯定是有好处。但是眼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一般师资队伍比较紧缺,而且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多余的人员来专门从事代理记账工作,所以目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三、我国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高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马上胜任相应的审计相关岗位的工作,达到初级财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审计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第一,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
第三,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把职业资格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由于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构建一个由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灵活多变、能体现就业方向。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第一,更新观念,确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既然是合作,那么参加的各方都应该有受益,互惠互利。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高校是比较积极的,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会计资料、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等等。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是付出,没有什么受益,如提供资料可能泄密、顶岗实习、教师挂职要发工资等等,在企业看来他们没什么好处。所以要深化产学研合作,首先高校应更新观念,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使得产学研合作有实质性的成果。
第二,成立自己的代理记账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把学生作为主要的员工,由老师带队进行辅导。这样既可以创造收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跟代理记账机构合作。如果是没有条件成立代理记账机构的,可以跟一家代理记账机构合作,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一个代理记账公司一年能接到几十家企业的业务,相当于增加了几十个实习基地,可以解决一般的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公司承接客户的业务后,由事务所或代理记账机构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分期分批直接参与代理业务中,由他们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些机构业务高峰期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跟其他企业合作。积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增加“订单式”培养的比例。审计专业目前“订单式”比例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觉得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本人认为跟企业进行合作必须本着互利的原则。在让企业对我们的教学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为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职院校应秉承服务区域经济的思想,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可以每年请教师到企业进行一次讲座或进行业务培训,并明确记载在教学计划中。
总之,高职审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将驶入快车道,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深信高校审计教育一定能适应改革的浪潮,迈出辉煌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徐庆林.从人才需求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8.
[2]吕雯雯.滁州学院审计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12,11(6).
[3]魏贤运.财经类高职院校设置审计实务专业的可行性研究[D].职业教育研究高职专论,2007,4:43.
[4]陈丹萍.21世纪现代审计教育现状与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5(2),1.
[5]魏露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187-188.
[6]吴玲萍.高职院校审计课的能力本为教改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2(12):247-248.
[7]孙丽霞.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10):191-192.
[8]吴玉林,王静静,印永龙,代蕾,王树进.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创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