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移视角下武汉城市圈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支点之一,承接产业转移对加快城市圈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简单的复制改革开放早期的路子,必须结合产业转移新特点和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有针对性的引进相关产业,实现圈内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产业优化
引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沿海东部地区以地理优势,政策优势率先大规模接受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时隔三十年,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向饱和及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该地区开始转入到产业转移与升级换代时期,与国外产业转移汇合在一起,向国内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继续推进我国次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武汉城市圈是次发达地区,当前正处在实施跨越式发展“中部崛起”战略时期,面对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带来的契机,如何结合自身产业特点,选择性承接国内外转移出的产业来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新战略的实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现状的条件下,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
与上世纪产业转移情况对比,新世纪的产业转移内容更丰富,从投资主体上看,国营,民营,外资兼而有之;从产业层次上看,劳动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均有比例。因而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产业转移亦呈现不同的特点。下面就国内与国外情况作简单的说明。
1.国内产业转移新特点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企业以利用国内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提升产业为目的,加速向次发达地区转移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去年富士康出现“十二连跳”后就加速了全国的产业转移与布局。在深圳转移出了传统的加工组装环节留下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进而在郑州,太原,重庆,武汉布局相关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这种以产业链伸展转移方式,分工协调,解决了东部地区“有资本有技术无土地无劳动力”和西部地区“有劳动力有土地无资本无技术”发展矛盾。既是东西部合作发展新模式,又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主流。
在东部地区“腾龙换鸟”产业转移趋势中,部分地区出于平衡本区域的发展考虑,着重于政府调控手段,促进低端产业向本地不发达地区转移。比如,广东省为调节珠江三角洲低端产业向其东西两翼和北部不发达地区转移,出台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并计划在五年内安排500亿资金支持转移任务的完成;江苏省为调节苏南低端产业向苏北欠发达地区转移,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并实施了相关的配套支持措施。这种以政府调控为主导的模式可以节约很多转移成本,加速了低端产业链的转移。
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趋势中,也带动高端产业转向低成本,产业集群区域。
湖北省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在承接国内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2008年上半年引入五亿元以上项目三十三项;辽宁是装备制造,软件,生物制药,冶金集散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吸引着国内外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转移方式是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必然结果,整个产业链的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信息共享和规模经济,加速实现产业升级。
2.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为更好的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和解决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等生产要素紧缺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允许实行并购式的无地招商措施。即外资利用资本与技术优势对国内企业进行整合,调整产业链,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国外企业也利用“外包”的方式转移部分工作环节,也就是跨国公司把生产与服务链中部分工作环节转移出去,由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完成工作。这两种方式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国际资本全球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即可实现国际资本的优化配置,又可加速承接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双赢。
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新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产业转移有低端产业转移,也有高端产业的聚集,有区域内的产业整合,也有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国外的产业转移有兼并型的转移也有外包型的合作。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由一个副省级市(武汉),五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三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其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圈内总人口约6000万,国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1.武汉城市圈产业总体分析
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武汉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严重阻碍了武汉城市圈的和谐发展。下面以08年的统计数据来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层次(见表一)。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网站2008年各市州统计公报
由表一可知,从生产总值这项来看,武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城市圈生产总值的约60%,这说明武汉在城市圈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龙头作用。但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其他城市的生产总值均相对较小,都没有突破千亿大关,这说明城市圈之间产业梯度不明显;从各产业的比例来看,武汉和黄石的二三产业比例较高,总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其他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就相对较高,尤其是黄冈市的第一产业占比将近三分之一,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发展阶段,整体上说明城市圈产业层次较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不发达。
2.武汉城市圈产业微观分析
上面的分析,我们只是从宏观的角度说明了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下面我们将从行业的层面具体分析各城市的产业现状,从而更好的了解城市圈间的产业布局。
表二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优势产业
数据来源:2008年湖北统计年鉴
从表二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优势产业。比如,钢铁是武汉,黄石,鄂州,咸宁的共同优势产业,农业是黄冈,天门,潜江,仙桃的共同优势产业,还有纺织,机械,化工等都是多个城市的共同的优势产业。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相似性,这有利于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整合与集群;另一方面产业相同难免出现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现象,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3.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现状的评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城市圈处在工业化中期,各城市之间存在产业趋同,重复投资的现象,同时武汉应该作为龙头城市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国内外转移新特点,可以认为城市圈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城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对于不同地区,引进不同的产业。比如,武汉作为全国的智力密集区,可以聚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而其他的卫星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引进配套产业。同时,由于城市圈间存在一定的产业相似性,可以在城市圈内部实施产业转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
三、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在分析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城市圈产业现状后,我们认为应采取多种转移方式,多产业承接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既接受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又实施本区域内的分工协作,既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聚集。针对城市圈的产业特征,具体对策如下:
(一)根据产业现状,进行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为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必须进行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打造特色的产业链与集群。按照区域分工与产业专业分工,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以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龙头和辐射极,以合理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分层次的产业体系。具体可以形成如下产业带:一是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建设包括葛店、鄂州、黄州、黄石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二是以武钢为龙头,建设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带;三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建设环城市圈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四是以武汉为龙头,建设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五是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云梦、应城、武汉、仙桃、潜江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六是环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
(二)统筹规划,有序引进
为提高产业承接的目的性,必须根据武汉城市圈自身特点统一规划,多引进一些优势产业,比如汽车,机械制造,光电信息等,根据各城市产业特点,合理布局产业分工。根据以上的产业布局分工,各城市可以引进相关的产业。各城市应尽量避免引进产业的趋同,做到优势互补。
(三)加快人才培养,做到人尽其才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归根到底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才能实现。加快建设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步伐,实现人才的自由流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源培训机制,轮训急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立足长远发展,建立梯级人才储备库。武汉城市圈是全国人才密集区之一,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使圈内人才扎根敬业,同时使圈外的人才向圈内聚集。
参考文献:
[1]张秀山.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圈发展[J].武汉金融,2007(1):42-46.
[2]张丹,李娟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张建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布局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5).
[4]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付保宗.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寿志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王志银,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