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与大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食用油涨价,追根溯源,还要追溯到两年前,也就是2005年8月8日,美国《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开始大规模补贴玉米乙醇的提炼。
  
  
  发生在重庆的踩踏事故使人不得不面对食用油的涨价。据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10月,我国植物油价格同比上涨34%,高档油,如花生油和橄榄油都涨了70%。11月,批发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调价,多种品牌的食用油纷纷调价,上涨幅度普遍在10%左右。食用油涨价,追根溯源,还要追溯到两年前,也就是2005年8月8日,美国《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开始大规模补贴玉米乙醇的提炼。
  2004年,美国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量为34亿加仑。《新能源法案》为燃料乙醇逐年设定了目标,2012年将是2004年的两倍,75亿加仑。2007年初,在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布什政府提出新的能源战略目标,并要求国会通过相应的法律,强制美国消费者到2017年每年消费350亿加仑的替代燃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给予生物燃料大规模补贴,其结果是需求带动玉米价格翻倍上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3月公布的美国农业部报告透露,美国2007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9050万英亩,比2006年增加15%,也是1944年以来最多的年份。玉米种植热还带动了美国中西部耕地价格走高,一年前每英亩仅售4500美元的土地,如今已涨至6000美元。2006年,美国玉米价格更是翻倍上扬,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
  我国的大豆危机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埋下了隐患。玉米价格暴涨的同时,与玉米种植具有互补性的大豆却受到了抑制,此消彼长的结果,2007年6月底美国农业部数据出台,今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6408万英亩,远低于分析师预估,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准。此外,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预估为9289万英亩,高于3月份预估的9050万英亩,是60多年来的最高水准。小麦种植面积预估也被上调至6050.5万英亩。种植数据出来,再也没什么可以阻止大豆价格的上涨了。
  我国的玉米价格并不和国际市场发生紧密的联动,一是因为我国玉米基本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二是相对于玉米价格,昂贵的海运费阻止了进口需求。而大豆,正常年份,我国大豆年产量1700万吨左右,需求量却超过4000万吨,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达到62%,国际市场涨价,我们自然也追随上涨。
  从玉米到大豆,两种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相似的大田作物,就这样在一种新的需求的作用下,以提价的方式寻求新的供求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因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需求扩大和价格高涨,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预计将达21.21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将比去年增长5.3%。其中,仅玉米产量就将达到7.78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大大超过小麦和大米的产量。
  可即使如此高的产量,仍没有令玉米价格有所回落,今年玉米的价格稳定在每蒲式耳3.5美元到4.0美元之间,已经是2005年价格的两倍。从玉米价格的变动不难看出,在没有加大补贴前,只有当玉米和石油的差价大到可以提炼玉米乙醇时才有利可图,而一旦玉米价格涨高了,差价变小,又抑制了厂商的开工。开工和停工的交替自然不利于一个产业的发展。但对粮食的消费者,这未免不是幸运的事。
  可惜,平衡很快被美国的能源法案打破,大量乙醇工厂拔地而起。根据美国再生能源协会的数据,美国2002年乙醇加工消耗玉米为2529万吨,至2006年消耗玉米就达到5460万吨,这已是美国玉米产量的20%了。美国出产了世界上超过40%的玉米,20%的消耗率意味着全球8%~10%的玉米不再是口粮和饲料。又因为玉米占到世界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3%的粮食退出食品领域,并且这一比例将不断提高。于是乎,粮食和食用油没有不涨的道理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