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海权
摘要: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反映出城镇发展的本质、内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键字:封建时代、城镇、差异
1 概述
综观世界,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出现城市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城市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政治军事的目的而兴建起来的城市;另一种是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以说,中外城市发展的起因大同小异,但是它们的发展结果却迥然不同。
2 中外封建时代城镇差异的表现
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反映出城镇发展的本质、内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和特点。下面将从城市的职能、类型、文化和规划建设几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论述。
2.1 中外城镇职能的差异
2.1.1 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职能
2300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封建时代的城镇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始终是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中心。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府城、州城、县城,一直到乡、镇、村。这就把中国封建时代的大中小城镇都卵翼在行政建制系统之中和行政机构管辖之下了,换言之,中国封建时代的行政政治统治体系和行政管辖体系逐级控制了中国城镇体系。
2.1.2 欧洲封建时代城镇的职能
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职能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职能不同,其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约1000年(公元5世纪~15世纪),可分为4个阶段:
初期(公元5世纪~10世纪)可分为两个阶段,5世纪~8世纪是城镇衰落阶段。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形势下,日耳曼人南下,东罗马帝国解体
但日耳曼人的南下没能阻止西欧历史的前进。意大利封建化开始早、进程快,罗马时代的城市在新时期又得以崛起,在9世纪~10世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欧洲城市出现质的飞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实质性飞跃就在于彻底摆脱了城市依附于封建主的职能,即不是封建社会的行政中心职能。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立行会(gui1d),通过斗争获得城市自治。
第四个阶段(公元12世纪~13世纪):推动工商业发展的城市职能走向成熟,成为商业中心,人口迅速增加,包括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市政厅、关税局、教会附设学校、医院、城市交通和内外文化交流等相继得到巨大发展,城市形成结构和环境都发生变化。
2.2 中外城市类型不同
2.2.1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类型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按规划新建的城市。隋唐以前的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时期的长安及东都洛阳,宋以后的有金大都、元大都、明中都(凤阳)等等,这类城市的选址多出于政治及军事上的原因,建城的经济基础并不理想。另一类是位于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道的交会处,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长期在原地发展或改建、扩建、重建。如宋东京(汴梁)、平江府(苏州)、扬州、广州、成都等等,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发展是因为它们具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2.2.1 欧洲封建时代的城市类型
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要塞类型城镇。这类城镇只是在最初阶段属于哨所和军事要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就变成了新的城镇。二是城堡类型。这类城镇在欧洲比较著名,开始是封建领主城堡。在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城堡周围兴建起教堂和修道院,在教堂附近又形成广场,广场成为城市中心。这类城市不是封建领主的城堡本身,而是在城堡周围新兴起的城市。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这种类型的城市在欧洲中世纪是新的力量,即主要凭借其交通优势、地理区位的优越性,在商业和交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手工业者和商人多选择这类城市。这类城市手工业者行会活跃,自治城市多,多数经过各种斗争摆脱了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形成了新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城市。
2.3 中外城镇文化职能的差异
2.3.1 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文化职能
中国封建时代大中小城镇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种:职能之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职能,包括城镇本身提供了聚集人口、供人类活动的场所,促进文化的交流;职能之二:首都、府城、州城、县城、镇等各级行政机构把大小城镇作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思想文化统治中心、传播统治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中心,建立各种封建文化机构和庙宇,建立各级科举考试场所、公私学校和孔庙,进行封建礼教教育,形成符合封建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风尚。职能之三:宗教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职能之四: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3.2 欧洲封建时代城镇的文化职能
欧洲中世纪城镇文化职能与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文化职能有共同点,即城镇本身是聚集人、提供文化知识交流和传播的条件、场所,是物质文化交流中心,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推动了各时代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欧洲中世纪城镇的文化职能与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文化职能又有重大差异。
差异之一:欧洲中世纪的城镇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一是城镇自治,摆脱了对封建领主的依附;二是建立了自治机构,既可以调节新经济结构,为市民提供经济基础和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又可以对抗封建领主;三是民主选举政权机构,设立城市法庭,保证城镇市民享有个人自由;四是基尔特厅与市政厅同时在城市出现。西欧虽然存在教会对文化的垄断现象,但是在教堂附近形成的广场,是市民进行交往和城市生活的中心。
差异之二:欧洲中世纪的城镇为“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提供了土壤。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延续了希腊和罗马文化,而且吸收了埃及和西亚文化。拜占庭的人文主义思潮直接促进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应该说,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推动自然物质现象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西方的城市诞生了文艺复兴,但这样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封建时代未曾出现,中世纪的中外城市的文化职能的差异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2.4 中外城镇规划建设的差异
2.4.1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规划建设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镇规划和建设始终以宫殿、衙门为中心,都城的建设始终沿用《周礼•考工记》中阐述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一整套城市制度和规定,直到明清北京,仍然是“左祖右社”的紫禁城占据城市的中心。
中国封建时代城市的道路系统有所变化,特别是道路功能有了变化。在宋代之前,都城的道路主要是交通功能,而到宋代坊里制废弃,作坊临街、商业临街,城市道路就具备了商业街的功能,特别是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大小城镇的商业街十分繁华,使中国城镇规划建设出现了新的气象。
2.4.2欧洲封建时代城镇的规划建设
欧洲中世纪的城镇规划建设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有多方面的差异。差异之一,中国城镇规划建设的方正思想,导致规则的规划建设多,而欧洲中世纪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和贸易的需要,市民生活和活动场所的需要,不规则形的规划建设多;欧洲中世纪早期城市、中小城市多,是自发形成,多为环状和放射状。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占据中心位置,体积庞大,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整体布局。差异之二,城市道路系统不同。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设讲究轴线布置,即对称。而欧洲城市道路多为蛛网状放射形和环形。差异之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建设与中国园林差异在于:中国园林讲究“得自然之趣,有山水之情”,是“天人合一”。而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的园林建设,多与贵族富绅庄园结合为一体,强调外部景观的重要性。
3 结语
通过研究中外封建时代城镇建设的差异,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不仅要有理论基础来指导,更应该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城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其文化、景观的培养;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未来的长远利益,只有这样,城市规划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2]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砸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载《战略与管理》,1998(6)。
[4]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甘伟林:《城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见市长研究班办公室编:《市长研究班讲稿选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