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典雅性建筑新的诠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九菊 王时原
摘要:在商品社会的建筑现实中,本文重提建筑的典雅性思考,并阐述其现实必要性,以葫芦岛昱榕酒店创作作为诠释的重点。
关键词:宾馆;典雅;诗意
Abstract:In commercial society,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Elegant Thinking”,and explains its reality necessity. Yurong Hotel in Huludao is the key factor of explanation.
Keywords: hotel; elegance; poetry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01-03
文学家在描写建筑时通常会用简洁典雅来形容建筑的性格,不知何故,近年来已很少谈及,也许人们很容易将典雅与古典主义相联。典雅其实不是风格,而是建筑所具备的品质。无论是古典建筑还是高科技派,均可用典雅性来进行评判,这些处于不同时期、具有不同风格的典雅性建筑均抒发着某种闲静悠远、平淡超脱之美,使人在世俗生活中能够体验超然与脱俗。欧洲精美的古典建筑以其优美的比例、精致的细部抒发着人性的静雅,具有永恒的魅力;上世纪雅马萨奇融古汇今将建筑推向某种愉悦和希望,形成“典雅主义”建筑;巴拉甘结合现代主义与地方传统将建筑与诗性相柔和,构建诗意的心灵庇护所。通过建筑典雅之美,人们能够提升生活审美情趣,同时思想亦得到净化和诗化。
现代人生活方式匆促忙乱,建筑理解表面化、片面化以及对人生体验的漠然,使得建筑生命再一次失落。笔者以为,21世纪的创作主题应是寻找失落的家园,重返古典心灵的宁静安详,达到诗意的境界。不同的建筑类型、使用要求、场所环境塑造出不同“典雅”品质,这里我们所寻求的“典雅”并非表层的典雅,而是当代文明的回应,人居环境的升华,并体现对自然的尊重。葫芦岛昱榕酒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展开的。
1项目简介
昱榕酒店建于葫芦岛市,滨海多丘陵地区。2002年接受葫芦岛志达集团的委托设计昱榕酒店项目,建筑面积共25000m2,主体于2004年建成。翌后,业主意将加建一部分客房,以度假休闲为主,兼具会议与商务办公多功能宾馆建筑,以适应滨海地区旅游日益增加的需求。方案设计基本于2008年12月完成,宾馆的总建筑面积为41000m2,其中加建16000m2,客房总数为260间。
2创作过程
2.1场地
基地位于城市新区,地处通往兴城古城的龙湾大街北侧,介于山地景观之间,占地2.3hm2,呈长方形。基地四面山体隆起,似有“聚天地之气,观四面景色,接八面来风”之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城市、山地与北方地区对建筑功能的特殊要求,平面布局充分反映三种要素的动态互动,视场地为生命体,并寻找其内在秩序与建筑的互动、与人的共融。
2.2构思
设计以环境为切入点,考虑到人文、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设计思考,充分考虑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三位整体性设计,旨在创造亲和、宁静、优雅的人居环境。
2.2.1混沌的构图母题
基地紧邻龙湾大街,与正南北向产生37o交角。考虑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同时尽量照顾南向日照,宾馆新建部分C、D区与已建部分A、B区由两组人型反向布局(图1),A区外部与城市道路形成呼应,B区于内部为正南北朝向,C、 D区及已建部分各形成一个开放式景观庭院与一个内庭。建筑的空间为内聚式原型,沿对角线展开形成两个“L”形体,经过交错和变形,两部分相互咬合,空间结构上为分形,呈现自相似性(图2)。新建建筑退后城市街道,借景城市公园,为用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亦加强城市沿街建筑的景深。开放式景观庭院以水景为主,营造 “山衬水托”的外部环境,建筑与环境共生,又在动态的景观空间构成中体现休闲功能。
设计借用“混沌混合线”作为开放空间的基本图形,将其推演并营造现代自然景观,通过错位系列曲线塑造亲切的空间,同时该基本母题亦渗透到内部之中,表达出其静态几何性和动态渗透性两种潜在特性。建筑的新旧两区围合形成的中庭,为一矩形空间,具有严谨的几何构图,既具城市文脉的延续、古城布局的呼应,又有开放空间混沌混合线构图的渗透,与开放空间灵活形式既相关联又形成某种对比。这里混沌混合线的引用,是对传统整形几何构图的突破,对于建筑空间、外部环境塑造起到辅助与促进作用。
在设计中,直曲线刚柔相并,创造了温馨亲切的氛围。宾馆从室外景观布置,到形体处理、室内空间塑造,均穿插以曲线。混沌混合线以不同尺度出现在小中庭、游泳池、大堂背景墙、吊顶处。
2.2.2诗性追求
诗性设计是对人性的真切体现,从文化与精神方式上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人类沐浴在诗意的境界中。宾馆在环境、造型和空间处理上意在创造典雅的氛围,赋予宾馆高雅的气质和深切的体验,通过庭院、光影、材料的表现,赋予建筑生命的特征。
2.2.3环境
景观环境设计同时注重意境的塑造,追求建筑与自然的互动。设计之初即考虑建筑与园林整体设计界面围合,赋予环境以宁静与安详,从而把生命活动升华到艺术层次,将生活中情感物化,注重归属感的营造(图3)。由混沌混合线构成的室外庭院水面寓意着生命的韵动,动态的构图中隐涵一种静谧。水池中建筑的倒影,水面上绿色的植被,一切皆被柔化。自由墙体也在满盈的水面中投下影像,墙体、水面、阳光、空气彼此衬托着,创造富有诗意的心灵庇护所。中庭植被布置与蒙德里安式抽象构成互为一体,景致透过透明体,变成入口的对景。
2.2.4造型
依据城市文脉和基地特征,宾馆设计之初定位为低层,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组合与穿插。宾馆顶部设有跃层,打破长方形体和平直屋顶的单调;高起的玻璃采光厅点缀在建筑之中,给建筑带来几分轻盈之感;坡顶天窗让人很容易仰望天空。多层次建筑群体组合形成丰富的轮廓天际线,映在蓝色天空之中(图4)。
宾馆设计多采用竖向墙体进行构成,墙体前后错位左右移动,打破方盒子建筑的封闭与单调性(图5)。墙体设计注重细部刻画,玻璃与石墙直接碰撞,表达出一种材料真实性,虚实对比,相映成趣。建筑界面设计尺度细腻,比例和谐,赋予造型祥和与温馨。阳台形式处理活泼、亲切,并采用不规则抽象构图,配以木质栏板与黑色金属栏杆,避免传统客房外部的单调(图6),以米白色面砖横向拼缝为基调,点缀柔和的木质阳台,丰富典雅的建筑表皮体现原生态色调。
2.2.5空间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力图从宏观尺度把握建筑的整体性,外部环境处理上赋予建筑以城市尺度的属性,建筑内部处理则更多考虑人的行为感受,突出空间、体量变化,并达到细腻亲切的效果。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的庭院绿化采用了大尺度的空间处理,建筑外墙的错动和材料的使用都是以人体尺度为标准。多处使用玻璃和钢为主的传统建筑材料,同时采用木隔栅,极具古朴、简约,小尺度的处理,看似漫不精心,实则体贴入微。
步入建筑的过程乃是体验的过程,由城市绿带到室外庭院,由宾馆大堂到中心庭院,由屋顶花园到标准客房,室内外空间不断转换、渗透与延展,体现与自然的共融(图7)。中庭底层周围为开敞玻璃窗,将室外空间延伸室内。在空间构成中,内部空间与外部庭院共同成为空间整体印象。
2.2.6光影的艺术性
建筑设计注重光对内部空间表现与艺术氛围的营造,康常用自然光为其空间着色。如何运用光塑造内部空间使宾馆达到“家”的氛围是构建典雅建筑的主旋律,设计中强调了对光影的艺术性处理。通过对窗户形式和朝向的选择以及对自然光在空间中的动态变化的关注,安排建筑元素设计。采用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光道体现时间的流动性,公共空间采用天窗和高侧窗采光引导空间,以简洁手法勾勒空间纯粹性(图8、9)。阳光透过大堂木栅、玻璃窗口,洒落在大厅中,映射到内部空间,而正对入口的高窗形成人们的视觉焦点,并引导居者的路径。
C区的中央大厅为东北和西南朝向,两侧各有一玻璃体的楼梯间和电梯厅。光线在此自由穿越,人们会无意中捕捉到阳光的倾入,体验光影创造的安逸。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照射的位置和强度亦会不断改变,每当夕阳透过左侧的玻璃楼梯间,映入室内,南向的墙面上就会落下长长的投影,大厅中充溢着一片金色,温馨尽在其中。
2.3工艺与建造
宾馆在体量处理、空间塑造和细部设计上旨在创造亲切宜人的氛围,材料的划分,尤其是材质、纹理与色彩强化了这一主题。在材料选择上,运用罗马洞石和面砖的组合以刻画纯净典雅的视觉感受。在材料组合的构成比例和拼贴肌理上,经过了细致的设计(图10、11)。同时材料从室外延续到室内,其质感和纹理更为明晰。整个建筑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凡是人能够接触到的建筑部位,尽量运用自然材料,给人以舒适感和人情味,从而有宾至如归之感(图12、13)。一侧的咖啡厅,墙体选用的是近乎粗糙的石材,一种常用于室外的材料,以创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这里没有内外之分,室内和室外在这里融解。
3结语
建筑设计并非是主体部分而是包含主体部分的整体性营造并体现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那种设计只是停留在建筑外表上或视觉上的满足而缺乏对主体的真正认知是封闭性思考的结果。创造亲切典雅的建筑并赋予建筑诗性,更多地考虑到人类的情感、自然的隐喻与建筑的本质无疑是建筑师的任务。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曾多次引用荷尔多林的诗句来阐发其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思想:“……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此语亦道出建筑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徐千里.创作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毛峰.神秘主义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吴焕加.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雅马萨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