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建“城市文化资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凤凌 褚冬竹

  摘 要:历史风貌街区凝聚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无形文化财富,可视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文化资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与休闲消费方式的转变,与过去单纯强调保护所不同的,当前相当数量的历史风貌街区呈现出“时尚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在研究历史风貌街区的概念特征与背景成因的同时,解读出其“时尚化”的发展道路与发展背后的隐忧,并通过“城市文化资本最大化”观点的提出,探索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中该类地区的综合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资本;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城市触媒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76-03
  
  “建筑学中最差的实例是那些仅仅从其他文化和地点移植过来的房子。建筑应当从它的场所中生长出来,应答这个场所的形体特征,占有层叠,技术与精神。建筑应该是它的时间和地点的一个唯一的,独特的结果。”
  ――安托内-普雷多克[美国建筑师]
  世纪之交,上海石库门旧街区改造破土动工。与众多的大项目相比,这样规模的工地并不那么引人瞩目。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这个并不高调的改造却创造出了一处融时尚休闲、新潮购物、怀旧情感干一体的著名案例――“上海新天地”。走进这里,建筑风貌仿佛旧时海派生活得以重现,而当画廊、时装、咖啡等一幕幕时尚生活秀迎面而来时,使人几乎感觉时空转换。(图1)“新天地”的巨大成功在各地商业地产界刮起了一阵强烈的“怀旧风”――弄堂、胡同、老街甚至村落不再与现代无缘,纷纷被重新挖掘、包装,开始站在了城市形象的最前线,发挥着独具价值的号召力。
  
  
  
  虽然各地类似项目的风貌各不相同,其运作模式与目标则基本一致:依托有一定条件的历史风貌街区,对街道、建筑、室内进行全面改造,创造出有别于常规的特色商业空间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本”,旨在获取商业上的知名度与利润,并在城市文化影响力的竞赛中获取持续推动力。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风貌街区,到底是商业消费的新宠还是城市记忆的归宿’面对未来,它该何去何从?下面试着触探到现象的本质――将历史风貌街区重组为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资本”,并从这一视角分析以上的提问。
  
  1 概念解读
  
  1.1 城市文化资本――隐性的城市发展核心要素
  “城市文化资本”是指城市中那些具有积极作用的资本特性,能够带来经济、社会或自然价值,外在形态多样的文化资源本体。城市文化资本带来的客观利润包括:促进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完善。城市文化资本本体是无形的,通过“考虑有形事物蕴涵的无形财富”最隐性的城市发展方式,构成城市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1.2 历史风貌街区――城市文化资本的“灵魂”空间
  历史风貌街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及重复类型的不太完整的部分建筑,可作适当的改造而置换新的功能内容。从城市文化资本的内涵分解或结构性地分化出“城市文化资本”的“灵魂”所在,即历史的、现实的物质与人文精神文化的核心性与存在意义。如果反映到城市之中,
  “灵魂”空间便扎根于承载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历史风貌街区,如果离开了城市文化资本的依托,这个城市的“灵魂”空间也只能成为建筑构件的空壳。
  
  1.3 时尚――传统“蒙太奇”过程
  所谓“时尚”,是指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较之传统,时尚更像是在短时间内凝聚起来的力量,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符码化的转变。摄取符号似的包装设定一些虚拟化的“价值观”,形成刺激消费的辐射圈。它的辐射力更多是源于在大众心理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权威”与“认同的力量”。通过对传统的“蒙太奇”生产――符译化的过程,地域、记忆、文脉等片段主动组合拼贴的时尚似乎变得与传统相对立,形成了二者相互辩证的哲学关系。
  
  2 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成因解读
  
  2.1 市场经济――经济利益驱使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下,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实则是在开发商投入大量财力引入一系列消费空间和文化场所的过程。时尚意味着时效性的符码生产,从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高效率的快速资本运转正是利润的需求。这时的时尚化消费,交换价值已远远超过使用价值,作为隐性的经济资本便显现出来,成为主导力量推动其发展。
  
  2.2 消费社会――休闲方式转变
  消费社会下的城市发展是一个日益商业化的场所,大众休闲消费方式的转变冲击性地给商业化进程注入发展的强心剂。特别是在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其精英文化的氛围日渐浓厚,人们都愿意到城市的一些时尚街区去消费。这种都市空间的流变作为历史街区时尚化的表征,以促成一种强有力的空间消费文化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3 历史风貌街区的时尚化发展与隐忧
  
  3.1 短期利益VS长期价值
  历史风貌街区如今作为在消费社会下的一种产业介入城市经营之中,时尚化实则是“追求利润――资本积累”的过程,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完整的”而是“碎片化”。但在商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如今已成为资本利益的豪华噱头,各家开发商为了短期利益盲目地去开发。这种随意给历史风貌街区扣上“帽子”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时尚,只是简单地把它扮成一种“盆景”供人消遣、游赏。
  
  3.2 文脉丧失VS地域回归
  地域文化是通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总体特征,其激动人心之处,在于总能令人回想起那一个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当未经破坏的“地域文化”进入市场后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浪潮下其中一部分已不断消解和蚕食,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引起争夺。在开发商大规模开发历史风貌街区商业的同时,人们似乎表现出一种矛盾:渴望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也渴望地域文化的回归,这永远是场艰难的博弈。
  
  4 文化资本最大化――以“城市触媒”为视角
  
  4.1 总体原则――城市触媒理论
  所谓“城市触媒”,是某一单体建筑、公共空间或群体建筑,在不失去自己本身特色的同时,粘合整个建筑群体的每个功能部分,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引导后续开发,并使其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从这个视角看来,为了文化资本的最大化,将其变为一种“触媒”从而引起的效应可达到最大化。
  对于历史风貌街区,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实体织补和功能置换。从视觉范畴,建筑的实体空间是城市景观形态的直接反映,但包裹在实体空间以下的城市文化资本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却只能通过商业业态和文化策略

释放出来。如果只强调街区的实体性,那么我们保存下来的仅是脆弱的空间形式,如果想让历史风貌街区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功能性必须进行置换,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且使它的运行更为有效。由此,这种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功能触媒,将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风貌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
  现阶段,虽然许多城市在保护和发展历史风貌街区做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不甚显著。大型城市的历史风貌街区往往占据时尚前沿,但却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建筑实体缺乏统一的景观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风貌街区本身(即文化资本本体)出发,将触媒点扩大,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而中小型城市的历史风貌街区还处在时尚滞缓的阶段,阻碍其巨大经济前景的发挥,于是强调文化资本的经济效益成为城市触媒的关键点并指导其潜在的资本释放(图2)。
  
  4.2 大型城市时尚化策略(图3)
  4.2.1 实体织补
  首先,整合新旧建筑,创造一定的可渗透公共空间,满足视觉上的连续性。大城市中历史地段很大一部分都己被房地产商开发,包装成各类时尚消费场所吸引人流,周围或邻近未开发的老建筑与之相比,往往更显落魄。所以首先拆迁区域内无历史文化价值的破旧违章建筑,“掏空”出来成为公共空间,缓冲疲惫人流的同时也满足视线上的连续,使释放出的公共空间作为历史建筑与商业建筑、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连接的媒介,充分地渗透成为“城市客厅”,是修复文化资本的前提保障。
  其次,由于日益严重的各种拥堵情况和街区静态停车的不便利,改造交通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到达街区和停留街区的两个方面:街区通过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网络化、立体化的物质(人)流动系统与城市区域相联系,带来强大的消费流,成为一个触媒点向外辐射;街区内部利用地下空间,不仅缓解静态停车的需求,也扩大商业活力的面积。如此地上、地下以及上空的商业街相互连接通达,历史街区成为步行街区的方式将更能发挥文化资本本体的潜在能量。
  哈尔滨道里索菲亚广场改造通过整合新旧建筑,提高现有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使其发展成为多功能复合型商业广场。在修复广场内部空间的同时,组织车流和人流两部分的交通改造:车行交通主要采用单行道路设置以缓解拥堵情况,提高通行能力,主要车行出入口分别设在西侧和北侧:广场内部采用步行交通,在地下设置停车场,广场空间连接各个地下通道出入口,使其广场内行人集散的地面交通枢纽,增强向外辐射的能量(图4)。
  4.2.3 功能置换
  所谓功能置换,并不仅仅是只保留建筑外面的一层皮,它是指基于一定的空间文化策略研究后,植入与之相适应的商业形态或公共空间的过程。大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商业功能并不缺乏,不足的是没能进行很好的功能分块,导致不同业态穿越,反而降低营业额。如果鼓励采用业态集群的方式,将不同业态功能分区,更能提高街区的活力,刺激消费。
  成都宽窄巷子在2008年6月14日开门纳客,作为“最成都”的新名片,其街区内部清晰的业态集群:餐饮、酒吧、咖啡以及茶馆的精心布局,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成为一个崭新的触媒点带动其区域的整体发展。(图5)
  
  4.3 中小型城镇时尚化策略(图6)
  4.3.1 实体织补
  首先是统一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立面。相比于大城市中的历史风貌街区,中小城镇的历史风貌街区大多保留原状,但由于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居民常常自发地对建筑翻新,增高,扩建,改建,造成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立面上一定程度的差异。虽然这也是原住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但对于以强调经济效益为关键点的触媒,整合立面,统一建筑风格势在必行。
  其次是将周边与大型城市相联系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快速交通作用,提高街区外围的交通“通畅性”,吸引大量的人流。但对于街区内部,在保护街巷传统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应该以解决交通“可达性”而非“通畅性”为目标,增加必要的停车场地,辅以交通管制措施,避免对历史街区的过度穿越,保证街区中充分的人群活动空间。
  平遥古城在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更加大力度保护,对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立面,其材料、色彩、形式、尺度都进行严格的控制,要采用传统的形式来保证和谐的色调。其古城外围绕城墙新建环城路,与新城新建的外环路构筑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其古城内部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蜓巷构成,在每个城门都实施交通管制,保证古城内部人流活动的便捷性。(图7)
  4.3.2 功能置换
  比较大型城市,中小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太容易对历史风貌街区进行大拆大建,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传统空间中引入商业模式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从提高街区活力和促进旅游发展为前提,提倡混合功能:鼓励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关注老字号商铺等特色店铺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带动模式。
  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并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老街。20世纪80年代保护更新以来,在保留真实的历史传统风貌与独特建筑风格的同时,原有街区功能也不断加强,商业功能构成由1979年的34.4%提高到1993年的77.6%,商业数量也由当时的114家上升到1993年的227家。由于采取适当的经济带动模式,屯溪老街的知名度不段提升,来此旅游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城镇的历史风貌街区中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大拆大建,而要尊重原有风貌的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图8)
  
  5 结语
  
  弗雷德里克・吉伯德说过:“一切伟大的设计师都有一种传统的意识,一种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过去的历史意识。”城市中历史风貌街区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更离不开对未来的思考。把街区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进行重组,其实也正是回应历史与未来的一种全新模式。而其时尚化策略基于城市触媒朝着文化资本最大化的道路,也许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并回答着历史风貌街区何去何从的这一重要命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