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造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形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富政

  摘 要: 汶川大地震损毁了羌寨碉楼以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本文从震后羌族地区的重建:选址规划,民居建筑技术,挖掘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国汶川”作为旅游资源,创建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创建;羌族聚落群;城市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4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041-02
  
  北川地震博物馆、映秀地震纪念场所都是应该的,但不易成就产业支撑点,只是旅游环节上的节点。是九黄线上一个特殊意义的参观亮点,不可能形成旅游产业的支撑体系,但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地震文化神圣的殿堂。
  九寨沟、黄龙自然风景的纯粹性,同时也产生了无人文形态的单一性,因此,留不住客人,匆匆来匆匆去。丽江人文体系的独特与庞大,与自然风光相互依赖的布局不仅观光可行,休闲,度假均佳,产业形态自成。
  如何利用比丽江知名度更大的优势,把同有独特文化的少数名族文化发挥到极致,羌族地区这次迎来了千万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机会,它就是四个字“中国汶川”。
  汶川是整个羌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汉代、唐代几支羌族部落汇聚的地方,不同特色的羌族文化在此演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厚,历史上是南北文化交流惟一无大障碍的走廊。
  汶川是进出川内、青海、甘肃、陕西、雪山草地、九寨沟大环线上必经的节点,又是岷江、杂谷脑河相交的岸口。历史上松茂古道之“大帮骡子"与大小金川”“小帮骡子”为交通载体的文化形态。均在此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汶川是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离四川盆地最近的县城,高速路一小时可直达,如果能创造一个丰满又极具活力的聚落文化形象,无疑将吸引旅游开发资金进入,尤其是本省资金和人流,它不啻是都江堰旅游资源的延长。
  世界认同“中国汶川”作为大地震核心概念,这种契机可以理顺大地震断裂带地理文化概念,但它要一个活生生的载体,选址今汶川县所在地威州镇自当必然。
  “中国汶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的羌族生存状态如何?大地震提醒了全世界。分散的村寨不足以传播这样的信息。更不容易把这些信息整合成文化产业,这就要有胆识,魄力,睿智的决策者下定决心,借“中国汶川”之机,拿出大手笔的谋略和作为。创造一个新的大羌族聚落以全面、深刻、系统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汶川”观。
  因此,选址以汶川威州镇为中心,辐射桑坪、雁门、进而构筑一个新的城市形态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
  历史任务核心:一是以上面选址重新规划“中国汶川”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二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人文景观的整合重建。即一个全新的汶川城。城市形态坚决打破颠覆中国千城一面的无作为世风。明确提出以羌寨原生聚落为创作蓝本,甚至复制聚落,以此展示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城市形态。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充分吸收传统村寨植被绿化选择,引水入寨构成景观的优美民俗。
  城市建筑以羌族民居、官寨、碉楼等原生模式为借鉴.从内部空间到外部风貌,直到建筑技术,均积极借鉴其抗震原理并弘扬其非物质传统构筑文化。建筑控制限高局部四层(碉楼除外),外立面用石砌。
  建议规模以分散就近组团把现威州、桑坪两组团变成:威州――桑坪――雁门――雁门与威州之间四大组团。以利于分散规模防震。所有组团均内涵传统村寨规划优秀元素,所有组团均引雁门岷江支流水入城。从而构成串联式规模化组团。创造出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形态。
  
  挖掘整理羌族宗教、音乐、美术、舞蹈、饮食、礼俗、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整合向文化产业转换、并构成城市精神功能特色,达到真正有效长远保护目的。使羌族的精、气、神有传统的规模化的物质空间庇护和弘扬。
  上述城市功能当然是以旅游目的面向世界,宗旨是:任何影响有损于羌族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者将被拒之于汶川聚落之外。把“中国汶川”做得和丽江一样纯粹。
  中国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古羌支系,它们的建筑多多少少的空间元素都能从现羌族建筑中找到蛛丝马迹。羌族建筑从内到外的形态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创建一个羌族建筑为主体的聚落群城市形态,无疑是唯一的。其蕴含的巨大旅游资源和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打破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这种城市为中心的聚落形态无疑将起到统领、整合分散在茂、理、汶、北有保护价值的原始村寨的作用。统筹这些资源的价值提升、分配、真正保护这些原始的村寨,必须帮助其营造自身的造血功能。
  羌族村寨是一个整体,但必须有以点带动面的举措,形成有机的文化网络,并逐渐构成各具特色的相互不重复的文化个性。这样,羌族文化产业才有长远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