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本主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人审美习惯和生理需求,给当代环境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分析了人的行为规律、需求和基本活动对设计的要求,阐述了设计在“以人为本”大前提下,如何完成对人的自然性、安全感和归属感需求的营造。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然性安全感归属感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化学污染工业的不断增加,人们赖以生存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生存空间,如何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如何创造符合现代人生理需求和审美习惯的人工环境,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自然界中原有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植被以及一切生物所构成的地域空间;而人工环境指的是由人类改造自然界而形成的地域空间,如城市、乡村、建筑、道路、桥梁等。人类从远古时代就一直在改造世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给自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压力,人类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给予并非无穷无尽,于是人类越来越珍惜自然甚至不惜代价还原自然。在城市化进程如此迅速的今天,人类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和审美需求,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以人为本”:
   就是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协调,尽量做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既满足审美需求又满足生理需求。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由选择,同时也改造着环境。人们每天工作、休息、娱乐、交流,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好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身心健康、生活方便;反之,则心情烦躁、焦虑易怒,生活不便。提高环境质量不仅能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还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人的行为规律及需求是设计的根本依据。设计的成败、水平高低及对使用人群的吸引力程度,归根结底,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成功的设计应当是环境与艺术的良性互动。
   20世纪中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H・Maslom,1918-1970)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写道:“人类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即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为前提,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在马斯洛的理论中,人类需求层次体系包含了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而每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取而代之。
   类似这样的理论还很多,在面向大众设计的时候,了解这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将有助于设计师思考和分析大众的喜好和审美需求。综合考虑大众的需求,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是现代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表1)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的基本活动分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他指出: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候车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程度参与的活动;自发性活动指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和地点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活动,这一类的活动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社会性活动指人们在公共空间内各项活动有赖于他人的参与,共同实现,包括进行各类游戏、打招呼、交谈、交往、跳舞等。三种基本活动包含了人们在室外的全部活动方式。
   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将三种活动的空间需求方式全方位的考虑,根据三种基本活动方式与人类心理需求的综合分析,可得出相关的设计需求。(表2)
   表2:活动空间的设计需求
  
  
  
   自然性:最初的本真
   自然的美景对人类总是有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在高楼林立、钢筋混凝土无处不在的今天,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希望周围环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同时要有舒适.休闲.慵懒的小气候。那种纯自然的改良性设计在今天大受欢迎。地产开发商们准确地抓住了业主置业的自然性渴求,在投资的最初就绞尽脑汁。原有生态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有水体的地块是开发商们争相抢夺的焦点地块。这种地块开发成本低,成品又有不少生态卖点,很受业主追捧。如昆明市北郊的“荷塘月色”小区,由于室外环境设计好,虽然销售价格昂贵,在开盘不久就被抢购一空。
   “荷塘月色”,以自然性为设计基本依据,让业主们置身于一个自然湖公园之中。业主们在家中可看到中庭的优美自然景观,下楼就可呼吸清新的空气,在湖畔散步,桂花的芳香随着迎面吹来的阵阵微风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湖畔高出道路0.2m的木制平台,放置可摇动的沙发及茶几,为业主们创造一个极佳的悠闲空间。沙发后的绿篱起到很好的隔离空间作用。业主们在此小坐,观赏美丽的景观、别有一番情趣。
   安全感:无忧无虑的生活
   安全感的创造要求有适宜的尺度。人离不开周围空间,道路、广场等环境设计.这些设计的空间细部蕴含着尺度特性,当人们回顾、体验、评价日常生活与工作空间是否安全、方便、适宜时,答案就在空间尺度当中。如道路设计和水体设计是最能体现设计师对于安全尺度的把握能力。道路转弯处和地形变化处的照明设计,可以避免人们在不熟悉环境的时候产生的危险;高差变化较小路段要尽量设计缓坡而避免设计台阶,也是处于安全性考虑。若必经道路与水体交叉,考虑到老年人及小孩在通过汀步时缺乏安全感,会有眩晕感,可用园桥与汀步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有选择余地。
   归属感:自己的空间
   设计师首先应该认识人性。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展现自己;需要安静,需要坐下休息,满足需要设计的场所才能让归属感充分地得以体验到。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理想的生活居住环境要有以下的基本结构特征:第一是围合与屏蔽,即要有一种围合感与维护感;第二是界缘与依靠。人们总是希望旁边有树、墙体或是其它构筑物,让人有所依靠。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在公共场地设置公共设施,如座椅、亭廊、娱乐设施等,以供人们休息、交流、观景需要。注重空间的艺术化处理,比如运用不同的空间组织手段,像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下沉空间、动态空间等,以丰富空间设计,改善环境,并创造良好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在任何环境艺术设计中,是设计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每个设计人员都应在设计中把握好这一要素,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3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