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文章从商业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入手,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商业开发现状、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等的探讨,给出商业模式开发下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策略及建议,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开发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适应、带动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商业; 保护
  
  1引言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无声地传承人类的文化,是用砖瓦写出的人类的历史。”[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阮仪三,2005.4,pg:1]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写照。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当地的地域文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猛推进以及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今天,每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断拆旧翻新,这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业界各专家学者的深思。由于缺乏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及街区的风貌特色,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不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街区整体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改造之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格局。
   而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一味地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有机更新利用、动态保护,同时充分挖掘街区本身的市场潜力,引入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中,重现历史氛围与商业业态环境。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发是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可持续的保护与修复,满足街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提升了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曾经都是城市的中心,反映当时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水平。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早在宋代就是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如今在商业模式的开发下,一方面要对其原有的历史街区风貌进行复原,体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要引入现代的商业元素,带动街区内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杭州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发掘有着重要的意义。
  
   3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从1996年《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则》确定的首批4个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杭州市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20多处,总占地面积为4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早期房地产开发的商业街区、民国里弄,如武林路、平远里等;有见证南宋皇城历史的传统街市的代表,河坊街、南宋御街(图1)等;有反映杭州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江南传统民居的五柳巷、十五奎巷等;有反映明清江南城镇传统风貌的长河、西兴老街,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聚落村庄,如茅家埠、梅家坞等。河坊街(图2)保护整修工程于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2007年,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和拱墅区政府组织实施小河直街,桥西直街保护工程。
  
   图1 南宋御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河坊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商业模式开发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忽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利益受侵害最大的当属历史建筑本身。首先,旧城区中历史街区的建筑由于产权不明、旧城改造等原因导致长年缺修、保存状况不良,加之街区内的部分居民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任意改造、加建,对历史建筑本身的损坏非常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规模的街区改造、新城建设,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景观环境,并且直接冲击街区本身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不合理的开发、对历史风貌的曲解及定位的偏差,导致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不够成熟,交通流线不畅,新建的建筑规模、体量、外立面形式与室内功能布局等与原有建筑并存却未能统一协调,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环境特色和文化氛围。
  4.2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破坏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系尚未完善和系统化,而保护涉及的范围面过广,并且偏重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因政府管理和政策不当而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也被简单化、模式化,历史文物建筑从而失去了历史依存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商参与了大量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加上政府的监管不利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管理部门无法执行原有的规划策略方针,无法顾及街区内居民传统的生活形态,导致历史街区出现大面积拆旧翻新、一味模仿、从而丧失了居住和文化功能,变成了商业街区,更有甚者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我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关注其历史片区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而现在的河坊街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街区,它修复的仅仅是商业业态,整个街区的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及地域民俗文化并没有得以传承。商业投资的引入无疑将河坊街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现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翻新改造、经营产品的多元化以及一些老字号国药店的商业化运作都使其失去了历史原真性。
  4.3如何继承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特色并将其融入现有商业街区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一般都会与原住居民、开发商以及政府有关,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结合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业引入的同时又能使原住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传承与保护的前提。
   当前,我国政府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时,采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政府为导向,制定符合市政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的策略,使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包容居民日常生活的街区,应进行动态保护。我们在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和传承原有街区内特有的历史风貌特色,从建筑形态到周边环境都要延续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引入部分商业业态,创造出与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发展规划和商业定位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5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的保护策略
  5.1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宋代即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为现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区域。大兜路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整条街长为1100米,宽为5米。之后,大兜路区域建立官办粮仓和集市,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民国时期刊物《杭州通》中曾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 1966年,与河塍路、仓基上合并称为远征路,到1981年才命名为大兜路。
   现在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图3),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的东岸,里面还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尚存的历史风貌街区之一。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居住、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现运河南部繁荣经济,发达文化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兜路街区内以大兜路为主线,南北长约770米,东西长约150米,除了保留原有的国家厂丝仓库,增加了回迁安置住宅区和商业业态区。街区总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92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20320平方米。

   对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以修复的香积寺为核心,保留香积寺石塔和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等文物单位,大量修缮改造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设计合院式居住区。其中的崇仁庙改造后将作为中心景观区,设置单元式居住区,以安置回迁居民。建筑周边的硬质道路用青石板铺设,日后,这里将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步行街。沿运河设置亲水观景平台及坐凳,与亭、廊等相辅相成,成为良好的户外开放休闲空间。
  
   图3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2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定位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拱墅区,其区域功能定位由工业、物流业慢慢向商务、居住、旅游业转变,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运河拱墅段沿岸集中了杭州城区大部分的历史遗存,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运河工业馆、大河造船厂等都位于其中。整个拱墅区依托运河沿岸资源,融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形成宜居的城北新中心。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定位是以中高档餐饮、会所为主,同时融入佛禅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餐饮街区。形成以传统文化、禅宗文化为主题,提供素食、清淡营养的中高档餐饮;结合禅茶文化,禅居理念的茶馆、养生会所,青年旅社的经营;售卖相关的礼佛用品、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养生保健品等。街区主要的消费群体为杭州城区的居民,重点是其中的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而由于街区本身的商业性质和香积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和香客。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复兴街区本身及周边区域。
  5.3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存在的问题
   (1)改造目标与定位的偏差。对于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从总体规划来说,符合拱墅区提出的“东提、西接、南旺、北活、中兴”的城市发展新框架,遵循“以保护为主、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商住一体”的原则,目标是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时尚的休闲商业街区。由此可见,由“提高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到“成为城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步行街区”,从体现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到追求商业价值,其改造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历史建筑成为纯商业店铺,居民的日常生活无法融入其中。单纯的商业化历史街区改造,没有传统街区生活的文化与风情,造成街区内十分冷清。
   (2)建筑修缮改造与“原真性”不符。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应采用木材、砖等传统材料,对于原有雕梁精细的门窗,柱梁应保留再利用,但在后期的改造中,由于要符合商业定位,其建筑的立面及室内构造进行较为严重的变动,运用大量槽钢、玻璃、纤维等现代材料(图4,图5),甚至部分的墙体和门窗全部推倒重建。改造过程中为了满足其商业功能改变了原始建筑风貌,没有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图4 江南驿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5 长缘坊门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商业业态环境单一化,其中以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性行业为主,并且商业规模不够,市场影响力没有形成气候。与此同时,在对街区进行改造时没有与周围环境和城市肌理自然融合,没有结合历史文脉沿革(香积寺、运河等文化传承和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对当地原有传统风貌和文化的传承和渗透。
   (4)街区的保护虚有其表。由于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得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街区中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也随之改变了。加上建筑外立面的相仿,导致街道空间单一刻板,游人观赏单调乏味,很难体现街区原有的街道空间。而建筑内部的商业空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其结构的适应性不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使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5.4对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策略建议
   (1)充分挖掘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脉,发扬遗产精神,将原有的传统风貌及文化进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由当地的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而成的,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这些文化特色都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只有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将配套的其他产业链引入其中,形成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环境,才能使原来萧瑟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其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2)由于商业开发模式的引进,街区内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根据其商业性质,对其外立面及室内布局等进行适当地改造。但不应破坏建筑本身及影响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在保护其历史建筑的同时,又很好地融入到整个商业业态环境当中,提升其商业附加值。
   (3)设置主题性的活动,提升街区氛围。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其历史文化主题的同时,应进行活动策划,重新定位街区的功能。可根据街区周边环境特征及其本身蕴含的历史特色,在传统节日推出主题性的活动,促进消费的同时,又能使人们亲自体验主题活动,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4)着力解决原街区内居民生活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居民可以向外乔迁,也可以在其中进行一些商品的售卖,餐饮服务等,延续其原有的街区文化和风貌,将平日的生活融入整个商业环境当中。
   (5)整合资源,优化街区空间环境。不管是街区历史文脉的体现,还是设置主题性的活动,都需要合理规划街区的空间布局,对建筑风格进行整治。可根据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线性空间,结合建筑,以开放的聚集地广场空间对其区域进行分块,形成不同的主次节点空间,提供给人休憩聚集的开放空间,串联整个街区。而建筑风貌也应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继承,整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空间比例上也整个街区相协调。
  
  6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及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在适应社会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保留其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体现其历史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模式开发问题的总结,可以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从历史遗产的本质出发,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商业有效地开发以及新型的街区管理模式开展动态保护。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进入良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著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4月.
   [2] 单霁翔著《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
   [3]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
  作者简介:沈宇星,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研究生;孙以栋,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5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