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资本的激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Activing Local Cultural Capital of Pun Toon Wuyue Village in Urban Renewal
   摘要:以广州旧城区泮塘五约微改造为研究案例,从规划的角度,重点关注如何激活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本,进一步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本的策略:1)文化资本的保护与激活相结合,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2)多元手法收集、挖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資源;3)恢复重建城市历史空间与场所;4)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5)宣传和推广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等,以期在文化资本的激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促成理性的城市更新手段。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资本;激活;泮塘;微改造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90-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献标志码:A
   修回日期:2019-01-11
   Abstract: Taking Pun Toon Wuyue micro-reform in the old district of Guangzhou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activat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ocal cultural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realiz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1)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to enhance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cultural resources; 2)collecting, excav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urban cultural resources in a variety of ways; 3)reconstructing urban historical spaces and sites; 4) innovatively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and building cultural brand; 5) publiciz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so on. These strategies are expecte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activ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promote rational urban renewal means.
   Key words: Urban renewal; Cultural capital; Activing; Pun Toon; Micro-reform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广州旧城不断地进行更新改造。2016年以前广州旧城的更新改造主要采取全面改造的模式,该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日趋严峻。广州吸取以往城市改造中的经验教训,于2016年1月颁布了“城市更新1+3”政策,11月继而颁布《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微改造”这一理念,提出广州的城市更新从单一的拆除重建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改造方式(全面改造、微改造)。微改造是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设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1]。自2016年以来,许多学者对广州微改造的实践给予高度关注:有提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永庆坊微改造模式[2],有针对历史街区微改造提出“路径式”介入的策略,尝试拟合历史街区的“空间–历史”碎片,融合历史街区的社区生活[3];有总结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结合的村社自治规划与微改造结合的模式[4]等。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微改造既能保持原有的格局,又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
   保护、提升利用与更新活化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本的过程,即文化资本的激活。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在《资本的形式》中最先提出,在书中对文化资本的范畴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其理论对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更新产生重大的影响[5]。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的建设中引入文化资本理论,对在微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历史文脉、提升土地价值上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本研究课题选取广州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泮塘五约作为案例,分析其项目背景、文化资源的分类、文化资本激活的路径,对泮塘五约的文化资本激活措施进行总结与提升,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资本的激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资源为城市空间中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发挥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物质和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可以通过建筑、园林、艺术、风俗习惯、节日等方式表现出来[6]。但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资本通常指的是能够增值的文化资源,最后通过经济的手段表现出来。判断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基本标准为文化是否具有增值的特性[7]。文化资本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与增值并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资本积累的程度越深,挥发的价值越大。    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文化资本按照不同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具体、客观和体制三种的形式:具体的文化资本与人的身体联系密切,在文化资本积累的这一过程要求投资者亲力亲为,如方言、绘画、工艺、音乐等;客观的文化资本是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历史文物(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这种物质的形式是可以被直接传递的;体制的文化资本是以一种体制的形式存在,如历史文化名城颁布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纳入,以制度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说社会炼金术产生了这种文化资本,其承担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占有文化资本[7]。文化资本分类除了不同形态,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不同产业对象和时间积累的长度进一步划分(表1)。
   2 历史文化资本的激活——泮塘五约微改造方案
   2.1 项目概况
   2013年10月荔湾区政府决定开展泮塘地区的综合整治改造,进一步整理荔枝湾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突显传统风貌,改善民生。2015年市长多次走访西关泮塘,提出对荔湾区的岭南风情区规划进行优化提升,推进荔枝湾涌全面改造,通过把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元素浓缩其中,围绕荔湾湖打造“最广州”的岭南风情滨水休闲区。泮塘五约作为城市更新的微改造试点,要求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荔湾老城作为西关文化的代表,是岭南文化的物质载体。泮塘地区改造范围位于广州旧城区荔湾区北部,北临中山八路,东接泮塘路,西临黄沙大道,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与周边城市重点区域联系便捷(图1)。片区范围内西面和南面为荔湾湖公园,东北面临近仁威古庙,泮塘五约处于改造范围内的核心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2.2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
   泮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苑圃、御果园,到郊野胜地、行商和名士的私园、公馆,经历着越来越公众化的过程[8]。泮塘五约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表2)。
   泮塘流经的荔枝湾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原为南汉皇室园林的一部分,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四个湖组成。
   通过查阅泮塘历史文化相关资料收集史实和历史文化要素的方式,对泮塘一带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整理。
   通过资料史实的收集,对泮塘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泮塘原有南汉刘氏皇家御苑华林园,故亦为西御苑旧址之一。唐时,多洼地,河涌纵横,荔枝夹道,处处是水乡、果园、渔场景象。南汉时为珠江滩地,多池塘、洼地,称半塘。南汉末代国王刘鋹下令大兴土木,广圈荔林,兴昌华苑,刘王花坞则在泮塘。宋皇祐四年(1052年),始建仁威庙,其时始种“半塘五秀”,首次有宋史载“半塘”地名出现。乾隆年间(1736—1795年)改为泮塘,取“入泮”之意。道光初年,名医丘熙建唐荔园于半塘之墨砚洲上,至四年(1824年)落成。十三行大火之后,园林渐废,遂成疍家上岸定居之所。
   历史上在泮塘荔枝湾两岸分布有较多的祠堂和宗庙,根据黄、李、刘和梁姓聚落分布的不同,相应地分布有黄氏、李氏、刘氏和梁氏宗祠,同时还分布有仁威庙、三官庙和泮塘五约亭等历史建筑(图2~3)。
   2.3 历史文化要素提炼
   历史文化要素的收集分为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收集。
   物质历史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古街道、古树木、建筑和小品等。泮塘五约及泮塘三约现存主麻石街巷总长度约1525m,其中泮塘五约直街约200m,恩洲直街约125m,其余次级麻石巷道共1200m。荔湾中学内保留黄葛榕Ficus virens和榕树F.microcarpa两棵古树名木;泮塘五约村内建议保留4株大树。泮塘五约留存石门楼一座,泮塘三约留存内麻石坊门一座。泮塘五约七巷7号旁留存道光21年刘李两姓李宅地碑一块。
   泮塘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包括文化、宗教和节日活动等,例如北帝诞等道家文化、祭祖、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疍家民俗。仁威庙前广场是举办北帝诞及各种庙会活动的场所,三官庙是村内舞狮等节庆活动场所,荔湾涌则作为龙舟赛道等(图4)。
   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反映出该地区发展历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地域个性。挖掘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城市更新中解决城市同质化等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之后进行城市文化资源激活是实现文化资源资本化重要的路径。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规划方案秉承着“保存格局、修复肌理、有机代谢、温补活力”的大原则,泮塘五约旧村以整饰改造为主,不进行大规模拆迁。
   2.4 历史文化要素激活
   2.4.1 恢复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物质历史文化要素,如原址保护修复泮塘五约门楼1处和泮塘五约七巷7号道光21年刘李两姓李宅地碑1处;迁建保护泮塘三约麻石门楼1处;保留古树名木黄葛榕、榕树两棵,以及泮塘五约村内4棵其他古树。同时,恢复“牛脷嘴”周边水道及其景观连接,并整理小翠湖周边沿湖岸线。
   2.4.2 串联历史文化要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活动场所为载体、以街道为纽带连接非物质历史环境要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划分泮塘五秀种植区;仁威庙周边近8000m2的场地可以用于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泮塘三约西南角新建建筑和保留的三官庙作为舞狮活动场所;荔湾涌仍作为龙舟赛道等。
   2.4.3 修复重建历史建筑
   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修复重建,重现岭南历史风貌。重点推进西关泮塘“七园五馆”建设,“七园”為桃花园、宛亭园、芳华园、浅水园、藏舟园、五香园、绿荫园;“五馆”即海山仙馆史料馆、西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荔湾博物馆、荔园文献馆、西关民俗馆。    2.4.4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结合微改造片区策划以及相关的公众参与及传统活动,实现人居环境提升、片区文化传承、片区经济发展,打造全面提升、多方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新典范。如整饰改造泮塘五约,引入“三雕一彩一绣”大师名家,打造“非遗创意产业园”,发展西关艺匠创意文化产业和外销工艺贸易业;开放泮塘一带的宗庙祠堂,展示以数千年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庙文化,发展西关宗庙文化旅游业,并为游客提供民宿体验,展示西关风情。
   3 总结与建议
   大规模的物质更新如果忽略文化因素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文脉受破坏、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巨大、利益难以平衡等问题的出现,加剧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消失,城市同城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而文化资源在注重其保护和激活利用的城市地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发挥其独特的地方积极性。
   城市文化资本激活的基本路径(图5)可总结为:收集和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前提)–城市文化资本的载体(中转站)–运用城市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文化资本激活(结果)。因此,提出的建议有:
   1)文化资本的保护与激活相结合,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在城市更新微改造中要实现文化资源资本的激活,应当尊重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才能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更新中因为短视,不注重保护文化资源,文化遗存荡然无存。没有文化的保护无从谈文化资本激活,保护文化资源才能源源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9]。
   2)多元手法收集、挖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资源。采用查阅文献、收集历史文化史实资料、实地勘察、成立专人撰写工作小组等收集资源方式,按历史文化要素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使城市文化资源挖掘工作更加系统、完整。
   3)恢复重建城市历史空间与场所。城市空间与场所是城市文化资源的中转站和媒介。对原有的空间与场所进行修复重建,恢复历史文化要素,修复肌理,恢复建筑、街道、小品和古树木等物质文化要素,以及文化、宗教和节日活动等非物质文化要素,重现城市空间历史文化风貌。
   4)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要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优良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原基础上注入创新的元素,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口碑,并利用现代与传统的推广手段进行宣传,吸引经销商的投资及旅客参观游览等。
   致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提供的相关资料。
   注:图1改绘底图来自https://map.baidu.com,图2~4来自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其余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EB/OL].(2016-01-04)[2018-10-26].http://www.gzuro.gov.cn/xxgk-1/gkml-1/bmwj-1/gfxwj-1/335/7445.html.
   [2]谭俊杰,常江,谢涤湘.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探索[J].规划师,2018,34(8):62-67.
   [3]易筱雅.“路径式”介入:一种历史街区微改造策略探索——以武汉英租界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3.
   [4]刘云刚,陈慧,姚丹燕.基于工作坊
   的村社自治规划与微改造模式探索——以广州桥南街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8(4):22-27.
   [5]黄怡,吴长福,谢振宇.城市更新中地方文化资本的激活——以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2):110-118.[6]黄庆.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刍议[J].当代文坛,2011(4):37-40.
   [7]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徐好好,李芃,李睿.五图五书:泮塘五约微改造记录[J].建筑学报,2017(1):113-117.
   [9]杨蔓利.宝鸡文化资源资本化推动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4):259-2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