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南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海南的旅游业正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旅游专业人才在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用性,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摆在海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所需的旅游专业人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研究现有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就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以期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海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is constructed in full swing , Hainan tourism industry is facing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related to talents quality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How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of Hainan. In the paper, Hainan tourism professionals needed are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points out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they should hav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of existing training modes found some problems, some reform proposals of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were promot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o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hoped to be beneficial to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ainan.
  Key words: Hainan;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s
  
  旅游专业人才是指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可以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给海南的旅游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海南省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旅游教育不仅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国际旅游教育接轨,还要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以及海南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培养模式”往往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用性。所以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可以总结旅游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发现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益的思路、理念和做法,也可以就目前研究过程中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更深层级的探讨或者发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空白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创新;既便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明确旅游教育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又有利于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提出更加适应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
  1. 海南所需的旅游专业人才及素质要求
  1.1 所需旅游专业人才类型分析
  国际旅游岛获批后,海南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需要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景点、景区、产业链规划甚至总体规划,都需要这样的一批人来出谋划策。海南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怎样更好的吸引游客,怎样更快更好的打开市场,这又需要旅游策划专才来锦上添花。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营销方式,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必不可少。而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也是迎合市场需求,为国际旅游岛赢得认可和掌声的重要桥梁。在以上所需人才类型的基础上,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种:
  1.1.1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智能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两类,智能应用型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而技能应用型人才则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较强。
  1.1.2 旅游专业创业型人才
  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提升,是指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且勇于创新、勇于进取,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业型旅游人才需要扎实的基础素质,如高尚的品格、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生存与生活能力;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科学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健全的智力,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个性等。
  1.1.3 旅游专业国际型人才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海南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入境与出境旅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际旅游人才的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当前,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外语人才,作为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应该具备熟悉国际旅游投资环境,了解国外旅游文化和拥有国际旅游管理经验的素质。
  综上所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市场对于应用型、创业型、国际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需要旅游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输送紧缺旅游人才。
  1.2 旅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1.2.1 良好的身心素质
  旅游人才应该具备优良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气质、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品质、开朗向上的性格等,这样才能表现出对客人的关心、爱心,更多地看到社会良好的一面,看到本土文化积极的一面,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和影响中外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1.2.2 较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商务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旅游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对于海南来说,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游客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旅游人才要有丰富的国际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熟悉国际旅游服务的规定、惯例与方法,具备各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双语甚至多语表达能力。

  1.2.3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海南要打造国际岛,要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旅游专业人员能够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者跨出国界,在与自己母体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活动、生活,感受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承载着其他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文化元素来到异国他乡,与目的地的地域文化的相遇、交往,接受并欣赏目的地文化。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具备国际的视野和意识,能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旅游专业人员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使者,应该既要尊重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又要传播本地的文化,应尽量去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达到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
  1.2.4 创新能力
  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有洞悉旅游发展动态和走势的敏锐目光,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这种趋势,因此也就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的能力。
   2. 海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2.1 海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海南的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海岛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各大院校也分别成立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状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在此,以本科学生为例,看看在就业上的竞争力状况如何?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
  2.2 海南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2.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旅游高等教育中常常简单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产生的巨大作用。这样就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而忽略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而事实上是,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
  2.2.2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呈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各个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特别是本科与专科的学习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使得旅游专业人才类型和方向的培养缺乏层次性。
  2.2.3 培养过于求量而非求质
  随着海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正因为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培养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与各旅游企业所要求的旅游人才素质水平还相差甚远。
  2.2.4 旅游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尤其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即使在旅游部门工作,跳槽现象也十分严重,导致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旅游教育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比较低。由于本科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本科生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实际操作中甚至不如中专生或大专生熟练,这与旅游企业的期望形成明显的反差;第二,目前旅游企业多处于微利经营状态,而本科生薪酬要求高而且流动性更强,企业更倾向于用较低的工资雇用中专生或大专生,使得旅游行业对本科生的吸引力降低;第三,旅游行业难以留住本科生的另一个很重要却一直被忽视的原因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员工学历普遍偏低,相当部分只有中专学历,刚毕业的本科生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很容易且很自然处于孤立状态,甚至因与其他员工难以沟通而辞职。
   3. 海南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3.1 准确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1.1 强调各层次的特殊性
  研究生、本科生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即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高职高专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应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中职层次则应树立服务型操作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强调学生具备“较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高层次的操作服务技能”。只有明确了各层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各类人才之所需。
  3.1.2 具有符合就业岗位的针对性
  目前旅游类专业特点将其就业岗位一般确定为中级以上导游人员、酒店高级服务人员、旅行社和酒店企业的初中级管理人员。这种定位显得过于笼统。岗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所确定的岗位核心能力也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与旅游服务产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胜任导游、营销、计调及景区服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2 改革教学运行模式
  3.2.1 课程教学环节模式
  在这方面,海南现在很多高校和专业教师都开始尝试各种新颖生动,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授课方式,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进度安排,在每次上课时尽量给学生介绍一个与旅游类专业有关的旅行社以及旅游线路、酒店及酒店管理模式、旅游景点等方面案例;每次课程都要确定一个学生能力的培养培育点,适当开展小组作业和活动,现场模拟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旅游教育的需求。
  3.2.2 考核模式
  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模式重点应该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因此要求每门课程应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变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专业课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考核中可以由旅游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旅游行业企业考核为主。
  3.2.3 教学方法手段

  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旅行社和酒店现场教学,模拟导游任务训练、酒店大堂服务、客房服务训练等教学方式,推行由企业人员参与的“双师制”授课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工作环境、虚拟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训练和教学。
  3.3 加强本土文化修养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为了顺应环境,形势,市场的需要,各高等院校扩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招收规模,是切合实际的。然而,一边是在不断扩招,一边是企业依然抱怨专业人才太少,用人难。所以学校在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质的提高,尤其是以下两方面的提高:
  3.3.1 加强本土文化和自豪感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强调了旅游的国际化,这应该是文化的本土化和服务的国际化的结合。本土文化是旅游地的灵魂,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旅游资源是国际国内游客感兴趣的旅游对象,也是他们来到海南旅游的主要诱因。这就要求旅游专业人员必须熟悉海南本土的文化,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所以,在旅游教育中应该加强本土文化修养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培养,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该有丰富的海南历史、地理、民俗、园林、建筑、宗教等方面的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容。
  3.3.2 强化学生的涉外意识,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
  旅游业是一项涉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要发展旅游业就必然要实行对外开放,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外方投资者和外国旅游者。旅游服务是对人的服务过程,作为接待人员如果不能与客人正常的交流,还谈什么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接待。所以,这对我们提出了语言的要求,不仅是英语,还有韩语、日语、俄语等小语种。海南的酒店业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和高端酒店进驻,对于人才的语言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学校,要充分重视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不仅要加大外语的学习力度,还要给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让他们多听听实习回来的学生的心得体会,早日取得“主人翁”的心态,更好的掌握外语,拥有自如与老外沟通的能力。
  3.4 完善校企合作,推行“导师”制度
  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各高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与大酒店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主动方往往是学校,合作的内容也只局限于学生实习时间长短、实习岗位的安排等浅层次上。学校希望通过在实习企业各个环节的实践,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旅游企业的管理体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践运作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学生希望实习企业能提供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而实习企业仅仅把实习生作为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使企业增加知名度和信誉度。因而实习期换岗轮岗机率低,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种技能锻炼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输送实习生实习就业这一方面,倘若能够让企业员工以“导师”的身份定期来学校辅导,效果会更好。他们不用像教师一样讲授服务理念,而只是将他们每天亲身听到的、看到的真实案例拿出来与学生们分享,让学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通过这些“导师”的经验传授,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服务的真谛,理解为什么“客人永远是对的”。这种“导师”制度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后能更明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的现象。
   4. 结论
  人才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对于新形势新背景下的海南旅游专业人才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以上提出的几点建议,既着眼于现实,有很实际的操作意义,也确实是海南各高校面临的急需改进的方面。海南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旅游岛,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同样,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变革,在变革中不断摸索,才能找到一个合理、科学、适宜的培养模式,才能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书翠.欧美旅游接待业教育比较――兼探讨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思路[J].社会科学家,2008,(7):93-95.
   [2]杨春春等.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8.
   [3]唐跃工.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7,(19):228-229.
   [4]谭白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23-25.
   [5]梁明珠,马育倩.国际化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探究四[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98-102.
   [6]朱倩倩.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2):75-86.
   [7]钟扬,覃峰,王雪莲.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J].反思与交流,2007,(7):75-76.
   [8]冯勇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10):62-63.
   [9]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10]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87-88.
   [11]伍育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品牌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4):15-17.
   [12]段光迭.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48-51.
   [13]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87.
   [14]邹伟.在示范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77-79.
   [15]管友桥.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趋向[J].教育与职业,2009,(20):91-94.
   [16]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8,(1):34-36.
   项目资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FFB108132);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QJI11512);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Hjsk2011-28);海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HDJY1008)。
   作者简介:
  王凤霞(1975-),女,山东省东明县人,理学博士,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才教育,旅游规划,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2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