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速公路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施工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隧道塌方冒顶处理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塌方冒顶 处理监控量测
  1 工程概况
  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主线起于泉州南安泉三高速公路金淘互通,经安溪县进入厦门市同安区,终于集美区田厝,设厦门枢纽互通接沈海高速公路;项目设同安云埔至罗溪连接线,起于云埔枢纽互通,经莲花隧道,止于厦门市莲花镇与漳州市交界的罗溪。本项目在起到连接泉三与沈海两条高速公路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是泉州、厦门两市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路线全长98.6公里,其中主线段86.9公里,连接线11.7公里,投资概算总额约95亿元。厦门段路线全长41.4公里,主线29.7公里,连接线11.7公里,全线按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投资概算总额约42.57亿元。
  本线主线中的高速公路隧道小坪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 h,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左侧路缘带宽为0.5米,右侧路缘带宽为0.75米,两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隧道进口左洞位于R=830米、右洞位于半径R=902.81米的圆曲线上,出口左洞位于半径R=730米,右线位于半径R=850米的反向圆曲线上。左洞隧道纵坡-2.48%,长度842米,(其中左线Ⅰ号隧道404米,左线Ⅱ号隧道438米),右洞隧道纵坡-2.5%,长度858米。小坪隧道地属剥蚀丘陵地貌,隧道经过坡体处植被发育。左线Ⅰ号隧道进口山坡自然坡度约20-22°,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8-20°;左线Ⅱ号隧道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25-29°,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7-20°;右线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20-24°,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25-30°。隧道沿线地形陡峭,呈波状起伏。
  2 塌方发生情况
  2010年3月9日上午, 小坪左线Ⅱ号隧道施工至掌子面ZK13+144(施工顺序由出口往进口方向施工),准备进行出碴时于隧道右侧开始坍塌冒顶,坍塌漏洞横向宽度约3m,纵向宽度约3m,深度约3m。隧道塌方冒顶形态见图1 。
  
  
  3 塌方原因分析
  结合本隧道的地质状况,经仔细分析,认为造成塌方的原因为: ZK13+150-144段围岩原设计是Ⅳ级围岩,Z4型(钢格栅)支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区内地形陡峭,山体单薄,岩性软弱,岩体破碎,垂向裂隙发育,岩体力学强度低,实际隧道围岩应为V 级围岩,降水入渗增大了围岩的自重,软化了岩体的力学强度,也产生了较大的静、动水压力,在隧道偏压的共同作用下,为滑塌体的失稳提供了动力条件:上述几种条件同时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滑塌的形成和滑塌失稳。
  4 塌方处理方案及施工措施
  4. 1、处理依据
  2010年3月9日下午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代表及有关专家在冒顶和塌方现场进行踏勘,经过细致研究和讨论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形成塌方冒顶处理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
  4. 2、洞顶地表处理
  在洞顶塌陷坑周边修筑截排水沟,并在塌坑上方搭设防雨棚,以阻止地表水继续向塌方区汇集。
  4. 3、洞内观测
  加强观测洞内围岩以及塌方体后方已施工的初期支护变形情况,并将现场监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便对围岩及初期支护稳定进行分析与加固。
  4. 4、塌方影响段处理
   ⑴、在洞内塌方体表面喷一层20cm厚的C25早强混凝土将塌方体封闭,且根据具体情况在塌方体上设置平孔排水并及时将水排出洞外,以保持洞内塌方体稳定。然后在塌方体表面打入Φ50mm小导管,梅花形布设,间距为100x100m,导管长为6m,注C30水泥浆以固结塌方体。对塌方体开挖后,每一循环小导管注浆搭接长度应大2米,作为止浆墙用。
  ⑵、对塌方体后方已施工好的初期支护进行加固,采用径向小导管注浆补强,小导管长6米、间距100x100cm,具体范围初定5m,可根据现场初期支护变形范围调整长度。若初期支护变形(二衬侵限)大于5cm应采取逐榀置换钢支撑,置换前先采用径向小导管注浆,待小导管注浆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置换,置换后必须保证初支及二衬达到原设计厚度。
  ⑶、在上述第⑴、⑵点施作结束后,对地表塌坑进行回填处理,要求回填至原地貌,回填的材料为50%原状土和50%的5%水泥稳定土,回填过程中要用小型设备进行碾压夯实,同时回填后的地表要求按照明洞回填处理,施工50cm的胶泥防渗层并进行绿化,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施工安全和塌坑的防水。
  ⑷、在上述第⑶点达到强度后方可继续掘进,要求采用CD法开挖洞身,可采用一侧导坑先开挖到超过塌方段落(初期支护应随挖随支护到设计要求并严格控制超前小导管施工质量),然后视中侧壁稳定情况决定是否对侧壁再进行加固;而后再进行另一侧导坑开挖。
  
  
  CD法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1)开挖顺序
  根据滑塌体特征,考虑塌体隧道段施工安全及塌体的稳定,确保安全、可靠、不留后患、经济和快速施工,在本段施工区域监测稳定的情况下,滑塌体处治施工顺序为:开挖内侧侧壁导坑左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包括侧壁临时支护、拱墙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开挖侧壁导坑左下半部分(包括临时仰拱)→左侧导坑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包括侧壁临时支护、拱墙初期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开挖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包括拱墙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开挖剩余部分(包括临时仰拱)→剩余部分初期支护(包括仰拱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拆除侧壁临时支护→灌注仰拱砼→铺设环向盲沟及防水板,整体灌注二衬砼
  2) 开挖方法
  开挖方式采用人工风镐开挖或弱爆破施工。局部需爆破时,采用微振光面爆破技术,周边眼间距0.45m,严格控制炮眼深度及装药量,尽可能减少超挖及减轻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
  施工时按顺序图进行施工,特别是洞口偏压浅埋地段,要求:
  ①洞身开挖后,应及时初喷砼至掌子面,与爆破时间间隔不大于8小时,施作初期支护(包括仰拱初支)及中隔壁,使洞身尽快封闭成环。
  ②中隔壁U25型钢支撑纵向间距与主洞洞身初支的U25型钢支撑相同。相临两在洞口边仰坡监测稳定的情况下
  
  5.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
  此次塌方治理过程中的实时监控量测分四项内容:地表沉降监测、隧道拱顶沉降量测、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量测以及隧道支护结构受力情况监测。
  (1) 地表沉降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基点设在离塌体较远的稳定基点上,在塌体范围地表每10 m 一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不得少于10 个测点,测点范围在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延伸至塌体外。
  (2) 隧道拱顶沉降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拱顶沉降监测,每5 m 一个监测断面。
  (3) 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量测:采用周边收敛仪进行围岩周边收敛变形量测,每5 m 一个监测断面。
  (4) 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预埋压力盒,并利用钢弦测力计测量压力盒受力。
  5、结束语
  通过上述方法的处理,该高速公路隧道用半年的时间便顺利的通过了浅埋偏压塌方段,使得这个高速公路重难点工程得到了处理。
  注:文章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