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建筑性和可施工性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运用可建筑性和可施工性,找到其在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实施要素和实施的切入点,保证设计与施工的高效整合和沟通顺畅,减少设计变更,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词:可建筑型;可施工性;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1可建筑性分析
设计和施工的关系取决于设计本身以及设计意图如何表达,施工人员怎样理解设计意图,怎样把设计人员的意图转变成具体的施工过程。设计意图的表达是复杂的,在施工中,设计意图通常是通过图纸,技术要求和规范、工程量清单和书面说明来表达的。这些信息要前后一致,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而且设计意图的表达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便被施工人员逐渐理解和接受,设计意图的表达也要有时间性,要远早于付诸于实施以前,使得在做出决定之后,不会因需要考虑后来的情况而对之前的设计作进一步改动。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和解释,已经将设计意图转变为施工过程要确保符合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应通过最小化的成本投入来解读设计,以使利润最大化;基于效率的要求使施工的容易程度达到最大化。
1.1提高可建筑性的现实意义
①具有降低工程投资的巨大潜力。Kelly的研究发现一个项目80%的造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后续的控制只能影响到其余的20%的投资。②能够克服设计和施工严重脱节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在建筑业中导致了设计与施工的分离,设计与施工的分离有利于使建筑生产专业化,使设计与施工在各自的领域内提高技术水平。但是如果设计与施工脱节严重,势必会使设计和施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和双向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不了解施工工艺,各专业设计协调性差,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出入大,容易使设计方案实施困难甚至难以施工,从而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成本。③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大多数施工问题都是由施工组织或表达不充分引起,并不是操作方面缺乏技术所致。建筑性将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研究的是为设计易于施工,应如何想、如何做,可操作性强。同时,可建筑性也融合了标准化设计、设计方案优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思想。
1.2影响可建筑性的主要因素
可建筑性是从设计方面加以考虑,即为了便于施工,设计人员应如何想,如何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影响工程可建筑性的主要因素有勘查和设计、现场作业要求、工序、拼装和工种顺序、重复和标准化、误差和材料等七个方面。因此,只有处理好可施工性影响因素才能发挥可施工性的优势,便于后期施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2可建筑性设计的切入点
按照关于可建筑性的共识,开展可建筑性的设计工作,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可建筑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个技术问题。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观点是错误的;先进的技术只有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调节手段作用下,才能在可建筑性充分发挥作用。可建筑性的实施需要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一系列切入点,可看作实施可建筑性设计的四大体系。
3可施工性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建筑业提出了可施工性的研究问题,立即引起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和兴趣。在德克萨斯大学成立了建筑业协会(CII-The ConstructionIn-dustry Institute)来研究如何提高建筑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其中一个中心研究课题就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改善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各地建设项目的业主和用户也形成了团体,促进了可施工性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人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可施工性研究的目的,即提高质量和可靠性、缩短工期以及降低工程造价。实施可施工性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施工人员参与
在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中,承包商在施工图纸完成后才介入项目的实施,其创新性受到设计图纸的约束。如果让有丰富施工知识和经验的人尽早参与项目实施,即在设计阶段就和设计人员合作,能够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施工的需求,使设计与施工集成,并不断深化,可以解决很多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从而优化施工流程,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
3.2可施工性研究尽早实施
在项目的早期,项目决策的成本很低,但这些决策却能够对项目的整体成本造成很大影响。施工图或技术说明一旦提交审核,再进行大的变更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设计人员有抵触情绪,而且设计返工对成本和工期的影响都会阻碍设计变更的实施。所以,可施工性研究应尽早开始,并且不能仅局限于对施工图或技术说明进行审核,提出建议等。在项目概念规划阶段就开始实施可施工性研究,让经验丰富的施工专家尽早参与项目的实施,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施工经验,为早期决策提供信息,适当影响业主、策划者、设计者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商等,因此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使项目的工期缩短、总体质量提高,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以及使用的可靠性都有所提高,并使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
3.3可施工性延伸至整个项目周期
可施工性研究强调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地研究,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经验和知识的作用。也就是说,可施工性研究应该成为项目实施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从业主提出项目需求构想时开始,在项目的整个实施周期内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整个工程项目竣工、启用为止。
3.4多方参与,有组织地进行
可施工性研究是致力于项目目标的集成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活动。实施高效的可施工性研究,需要将参项目与的各方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利用各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参与可施工性研究的各方应始终从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研究。
4可施工性在设计阶段的实施
进入正式的设计阶段后,施工人员发挥的作用就不再是建议性的而是建设性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施工人员、造价人员充分交流、沟通,可通过定期会议制度或组织制度来保证。在设计前,可施工性研究小组应参与制定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和拟定出主要的施工方法,以保证设计方案与进度计划相匹配。
在设计中,重点审查总图方案,分析实现单项设计意图的施工方法,开展价值工程活动,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尽可能多地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件,分析设计项目所需物资的可供性,提高设计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集中组织一次全方位审查施工图的可施工性等,确保设计具有较高的可施工性。首先在设计的各子阶段设计过程中可施工性的考虑可以通过如下实现:施工人员在设计人员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了解其设计思路和设计进展,并在其设计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技术建议,一方面为以后初步设计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启发,让设计人员在实际进程中就循序渐进的考虑可施工性来完善图纸,减少设计人员返工修改图纸,从而减少日后的时间、人员及资金耗费。在初步设计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把一些新的施工方法、工艺信息传递给设计人员,使设计图纸在实施中更具时效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促进项目目标实现,达到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在初步设计完成后,由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进行图纸确认后,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由于前阶段施工人员的全程参与会明显加快设计进度,增加设计的合理性,而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两方人员的交流使得施工人员已经熟悉图纸内容,在施工图完成后就省去了在认识图纸、反馈问题、变更等花费的时间,真正做到专业工种搭配进行,消除设计――脱离的问题,用过程的优化替代了以往结果的优化。在施工中,重视并参加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活动,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承包商就设计文件提合理化建议等。
结束语
可施工性是可建筑性的延伸。本文阐述了实施可施工性研究的几大要素,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可施工性分析,解决了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图纸向具体的施工过程转化,使在施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反馈到设计中,保证未来施工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了设计变更,缩短工期、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从而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2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