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立足汶川震后和西部偏远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背景,对比分析台湾援建项目与传统聚落现型的规划选址与方案设计,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与方案。
  关键词:陕甘南灾区偏远山区外部援建转型发展 适宜性对策
  1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背景
  汶川地震发生两日后,台湾政府宣布台湾将向大陆灾区提供20亿元台币的援助,并成立“台湾行动联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筹协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作,进行农房援助重建项目,即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项目(下称台湾援建项目)。农房援建分布于陕西宁强县、略阳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文县和舟曲县两省六县区。由于台湾和陕甘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有一定的相仿性,该项目采用在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中大量实践的LGS结构住宅体系,费资7000万人民币援建800多户农房。每户大约90平方米,每户建造费用约7~8万元,设计寿命为50年。
  中国乡村聚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转型。与广大东部农村较为成熟的乡村聚落发展相比,今天西部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相对迟滞,但原型与转型的对比更强烈、也更具有研究价值。台湾援建项目是陕甘南地区地震受灾后普遍重建背景下的产物,是外部援建在西部贫穷落后山区大范围应用LGS的第一次实践。先进援建理念、院校专业设计、LGS结构、工厂化建造等众多“现代性”标签是此次台湾援建项目的鲜明特点。
  2台湾援建项目方案设计与评价反思
  2.1台湾援建项目规划选址
  援建点的选址按选址位置分类有三种:拆旧建新(村内重建)、发展重建(村边重建)和整村迁建(村外重建)。
  拆旧建新型因原有每户宅基大小、模式不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外部援建由外及内从上到下的远程协调鞭长莫及,援建水土不服。发展重建是在村落发展用地上新辟宅基地进行修建,发展重建型援建点面临宅基选择受限和援建户数规模较小等问题,降低了LGS援建模式的优势。大部分援建点选择整村迁建,即村外整体重建的选址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原有村落整村受灾的格局,另一方面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局限决定的,整村迁建方便外部援建的实施。
  2.2台湾援建项目建筑方案设计
  此次台湾援建农房项目按照建筑主体的平面形式分为店屋型和合院型两种。店屋型分布在宁强县长沙坝村、康县阳坝镇和武都区清水坪村,建筑选址在所在县区重要景区内或必经之路路边,每一户农宅面宽5米,几户并联这沿着道路分布。屋前有一个前廊作为入口空间,前廊联通方便人流来往,厅堂可以作为店面,针对旅游者进行一些特产和纪念品的商品销售。合院型分布在均为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点,设计考虑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建筑正房为一明两暗,各家屋前或屋后预留一个院落。
  2.3台湾援建项目评价反思
  台湾援建项目经理了援建点选取、设计方案确定、建设实施和验收入住几个阶段。项目的进展远非预期的一帆风顺,中途遇到了诸多问题,项目一度停滞甚至放弃。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外部援建材料、人员进入施工成本高
  LGS主体援建的援建模式,面对位于西部偏远山区的现实背景,建筑材料和建造人员大量需要外部输入,来自上海和北京的LGS施工厂家每次进入施工现场都需要花费很高的交通物流和人力时间成本。项目方案与当地村民磨合产生设计变更、严格的审图与监理程序导致施工反复,项目稍遇阻滞,外部援建高成本的问题就会凸显。
  2.外部援建与本土力量缺乏衔接互动
  项目的建造流程为:建筑主体由施工方负责,场地和基础设施由当地政府负责,屋面铺瓦、室内地面铺设和后院建设由村民自理。各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对于每个阶段需要规避的建设问题和达到的建造目标的整体理解,衔接之间存在问题不能形成合力,导致“1+1+1<3”的援建结果。援建房型在验收入住之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多由此产生。
  3.LGS外部援建模式与乡村传统建设模式相比过于超前
  传统的穿斗木构造结构是适应当地工匠技术的产物,工匠根据经验进行木材的切割铆接等,并在建造的过程中方便的进行细节的修正。LGS的结构形式需要严谨的结构计算与切割组装,严谨的援建模式与传统灵活建设模式不相适应,当地工匠很难融入援建房屋的建造之中。
  全新的结构形式,加之缺乏参与沟通,当地村民对于LGS的房屋仍处于不了解不理解的状态。根据调研走访,村民普遍反映援建房型难以根据生活发展进行有机的加建改建,甚至连基本的修葺修复都变成了问题。
  3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3.1本土力量现代化与外部援建本土化是外部援建适应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主要辩证法
  陕甘南传统聚落转型发展的研究表明,快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导致农村迥异于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生活状况。家庭人口数的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对聚落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在构建新形势下的乡村聚落环境已经力不从心;而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深入,尤其是外部援建新结构形式和新材料的直接介入,使得传统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直面现代的诱惑与冲击。
  普遍的震损格局,本土力量应对普遍受灾格局乏力,外部结构与材料的介入是必要的。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LGS结构对于偏远山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前。台湾援建项目的实践表明,不能本土化的外部援建结构与材料在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行进艰难,能否植根于本土的材料与技术更是前途渺茫。
  外部援建进入乡村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部援建的本土化。
  3.2整合与重构是外部援建进行乡村聚落转型发展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论
  陕甘南建筑结构形式为利用本土材料发展成熟的穿斗式木骨架夯土墙结构,建筑构造中厚外墙、深出檐、冷摊瓦、通透阁楼等构造特点,体现出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适应性,也形成了别具魅力的当地建筑性格。陕甘南两地的传统乡土建筑是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相适应的,在建筑选址、空间营造、建筑构造等方面都有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方面。台湾援建项目中着眼农户未来生产生活的户型设计,空间紧凑布局合理,形成方便生活、适宜交流村落环境,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型与现型存在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理,外部援建的实践也取得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分别对位本土力量与外部力量之间适应转型发展背景下各自的优劣。规避缺陷与教训,发扬优势与经验,整合本土力量与外部援建各自的优势,重构乡村聚落的转型,将会是外部援建介入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主要方法论。
  3.3着眼转型、适应地理气候和受灾减灾格局是援建点规划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
  原有聚落交通较为不便、普遍严重受灾的受灾格局、适应整个援建点未来的经济生活发展趋势和规避地震灾后地址灾害等问题、顺应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并可以统筹安排基础服务设施、村内公建和村落绿化。基于未来发展的偏远山区村落的整村迁建选址对策是必要的。
  当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援建点线性布局、顺应等高线的布局模式,既传承体现当地传统聚落形散而神不散的聚落格局,也顺应当下现代生活要求整合与集聚的社会生活特性,体现布局的灵活性与空间的多样性。湿润多雨、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要求援建点需要着重考虑基地的排水与通风,需要考虑一定的高差与适应当地主导风向的聚落形态布局对策。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规划选址有利于形成当地特色聚落空间,有利于聚落点的防灾减灾。
  4结论
  外部援建面对转型发展是台湾援建项目的最大特点,对比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陕甘南地区聚落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视角。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LGS结构对于偏远山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前,外部援建进入乡村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部援建的本土化。以此为考量背景,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规划选址和建筑设计对策。文章对比传统与现代、原型与转型,提出了对策策略指导下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求厘清并解答外部援建背景下传统聚落转型面临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5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