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诗词鉴赏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攀

   【摘 要】当今大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或困扰,如怎样品味诗词的意境;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何去表现复杂的思想或重大主题;诗词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怎样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的理解。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地鉴赏古诗词是会有较大帮助的。
   【关键词】意境;情景;诗词;鉴赏
  
   一、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意境”
   (1)寄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有的作品,表面看来全只是写景,看不出情,但实际上,没寄托作者感情的“景”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些隐藏在景物描写的深处,我们不咀嚼就体会不出而已。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表面看来,这首词只是写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景,作者没有表示态度,但只要我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细心体会,就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民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切热爱。(2)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作者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作者笔下的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以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没有写,但意境完美。这就是说,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作品的意境再现。(3)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事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的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道开放,而内在的思想感情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因而,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二、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以小见大”
   在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表面上描写的是一些常见的不太引人注意的普通场景,但往往作者在其中却蕴含了极不普通的重大内容,或者表现了作者的强烈爱憎。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作者摄取的只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场景,燕子在春天里飞来飞去,但它表现的内容却是通过这一普通场景反映了世事的变迁,历史的兴衰,它明确告诉我们:尽管有些封建权贵显赫一时。但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二十字,内容也很简单:一个老翁在大雪天的寒江上独自垂钓。但是这是作者用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孤寂清冷,廓远深邃的艺术境界。只有在看透了世道的炎凉人心的不古之后,作者才能如此的大彻大悟,追求这种寒江独钓的无与伦比的惬意,这就是典型的小(普通的场景)中见大(不寻常的内容)。
   三、如何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一般强调的是用凝炼语言抒发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有很多的叙事和过多的细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细节描写会被诗词略去完全不用。有时作者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杜牧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了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场景还想到或许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这一细节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如何弄清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的作用
   古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典故来充实内容,抒发情感,对于今天的的读者说来,这虽增强作品的意蕴,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如若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词的上阕,准确描绘江南清秋,写自己登高临触景生情,报国无门,纵然拍遍栏杆也没人理解自己的紧迫心情,这些内容今天的读者都不难弄懂。但词的下阕,作者切取了三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多层次地叙说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休说鲈鱼……季鹰归未”表明自己的理想是为祖国统一效力,不愿如张翰(即季鹰)那样,当西风吹来就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去享清福。“求田问舍……才气”,更不屑效法三国的许汜,只顾购置田地房产,而被有识之士所耻笑(刘郎,指刘备)。“可惜流年……树犹如此”表明他愿意象东晋的桓温一样,领兵北伐,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以上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如果我们对此都不熟悉那么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将无法理解,鉴赏诗词就更不用说了。
  参 考 文 献
  [1]龚梅.《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08(2)
  [2]李峥嵘.《古诗词鉴赏的四种方法》.《中学语文》.2008(11)
  [3]易翰君.《诗体豪放与婉约之争的历史与启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