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会计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适

  【摘要】会计舞弊同其他违法性经济行为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从行为特征来看,会计舞弊主要包括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隐瞒收入,虚报损失以及调节费用和利润等手段。本文在研究会计舞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舞弊;审计策略;财务分析
  一、会计舞弊的行为及成因分析
  1.产权模糊、责任虚置,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源。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模糊、不清晰的。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概念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人人都拥有却人人都不拥有;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样也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承担这种责任。这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模糊所带来的保值增值责任的虚置,是国有资产经营权不清晰所带来的管理责任的虚置。由产权模糊带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虚置,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土壤,为会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2.经济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股票期权、融资、操纵股价、侵占资产等经济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为了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维持股价或使股价达到预期波动水平,往往通过会计舞弊,借助不实的财务信息来达到其目的。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舞弊手段掩盖侵占公司资产。除了通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形式违规长期直接占用上市公司巨额款项之外,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包括形式以及实质关联方)还常常通过上市公司为其违规提供担保、账外融资等方式变相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上市公司为了掩盖“内部人”变相侵占公司资产的行经,往往采取舞弊手段隐瞒事实真相。
  3.现行的制度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缺陷。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会计舞弊失效。制度导向审计理论采用的是简化主义,假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机会,即如果一个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并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有效的运行,则该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进行舞弊的机会减少;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其审计理念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地带可能存在更多的错弊,审计人员的重点就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相关业务的实质性程序。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对策
  1.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应当明确并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尤其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目的的审查与评价,以便经济、有效地完成舞弊审计任务并降低审计风险。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除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外,下列情况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1)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2)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3)被审计单位存在异常交易。(4)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完善财务报告法律体系,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判断一份财务报告是否虚假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信息的披露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相符,是否真实、完整。《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较旧法有重大突破的是,新法中对法律责任规定得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加大了治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制止会计造假,提高会计质量”下了大决心。
  3.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识别会计舞弊。有关会计舞弊征兆的研究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因而,注册会计师与投资者应该对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质量差,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给予高度关注。
  4.强化社会审计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核验证,以确保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此,应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水平,遵守技术规范,优化执业环境,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使注册会计师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从而提高公开市场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保持高度职业审慎和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审计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发生的舞弊风险。(2)根据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3)运用恰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发现、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4)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当局汇报。
  参考文献
  [1]颜永廷.《企业会计舞弊识别浅探》.财会月刊(会计).2007(7)
  [2]杨梅.《论会计报表审计中如何查找舞弊事项》.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2)
  [3]李世权,周舟.《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