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加丰

  【摘要】 中职数学教学应结合实际,突出专业特点,运用启发驱动、创新思维、数形结合、实施互动性教学、寓教于乐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探求愿望,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目的。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激发愿望;启发驱动;发散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或过程主动去了解、探求的心理倾向。若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使人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使人创造出奇迹。
  结合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理念,在新的形式下,面对变化的有新思想的学生,必须结合多方面实际,创设舒心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数学课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探求,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以及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冲动和探索愿望
  
  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结合中职学校教学要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要求为原则,以及中职生基础差且对数学课存在恐惧厌学心理的实际,教师应在新学期开始时讲清通篇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难度适中,专业性强。
  在每一知识点教学时,都要说明其实际意义和专业用途,如在“三角函数”教学时,教师应讲清其在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广泛运用,在车工工艺课上要用正切函数计算圆锥体的“圆锥半角”和“尾座偏移量s”等;进行“概率”、“统计初步”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说明,今后工作中经常碰到要检查一批零件等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必须要用到“统计初步”知识才能解决。通过这样说明,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可并产生好奇感,认为数学这门课程可学,有东西可学,且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今后就业、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二、搭建知识框架,启发驱动学生学习
  
  新知识的建构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学习者在建构新知识时,既要围绕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有关信息,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作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新旧知识经验的合理性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检验,在知识建构活动中,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展开,为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的途径。
  知识建构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互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即搭建知识框架。根据知识结构“网络”论,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系列,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协助学生建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实现由现有认知水平向潜在认知水平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于“弧度制”的教学,就不能单刀直入给出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然后使用题海战术,反复地演练。而应该按照数学知识自身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
  问题一:为什么要引入弧度制?原有的角度制不是很好吗?――角度与实数有很多不变,而数学比较强调统一性。问题二:怎样把一个角表示成实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根据情况点拨,发现原有知识固着点――圆周率等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与新问题的联系,进而引入角的弧度制换算的知识学习。
  这样将新旧知识自然而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启发驱动,使新旧知识跨度降低,学习建构新知识思路自然平缓,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培养发散思维,突出数学的奇妙特征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部分,即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是最常用的发散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善于使用发散思维,可使数学问题变得新奇绝妙,同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职数学教材第六章“直线与圆”的“归纳与总结”中,关于例2,求满足过点A(2,3),且平行于直线2x+y-5=0的直线方程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斜率公式k=-A/B求k的值,再用点斜式求得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2x+y-7=0后,教师应该提出问题:该题还有其他解法吗?给学生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并讨论分析,教师点拨后又提醒:是否可从求解结果出发,设法解决问题,即把所求直线方程设为2x+y+c=0,然后求解。经这一点拨学生就会自然联系到已知条件,找出解题思路,得出与解法1完全一致的结果。
  
  四、用数形结合法将数学的抽象性变得直观化
  
  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在数学上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形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的事实。数形结合过程中潜在地蕴含着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一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一是直觉的感知思维。数形结合是达到沟通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成数学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数形结合能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直观化,通过感知思维到逻辑思维,达到真正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关于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教师应先在黑板上画出对数函数y=logax在底数a>1及0  
  给学生观察两种情况图像形状及其变化情况的区别。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像形状特征讨论分析,很容易发现:① a>1时,图像自左向右是逐渐上升的;②01时,对数函数单调递增,即y随x增大而增大。②0  
  五、坚持实施互动性教学,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应:
  1.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常适当安排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课。充分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当主角,真正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并在讨论活动中,对积极参与者要及时指正表扬,充分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使之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学习。
  2.“教人以渔”。即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讨论、启发、问题分析、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寓教于趣,方法是设置悬念,布下“迷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强烈兴趣,融知识性和趣味于一体。善于“诱思”,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即有“疑”才有“思”,才能起到刨根问底的“思”,最终“思”出“谜底”。语言使用上要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惟妙惟肖;做到巧讲、精授,可适当将富有感染力、脍炙人口的名句,神奇的数学传说穿插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变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变抽象为直观,变平淡为神奇,达到寓教于乐之目的。
  规范的教材、好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微量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
  [2]张秋立.广西中职数学教材(上、下).语文出版社,2006(6)
  [3]闵卫国.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