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反思:沈阳万科新里程设计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洁 吴钢
缘起:城市与田园的交织
项目地处沈阳浑南新区,前身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所在地为浑南大学城,周边有多所高校。用地北临宽阔的浑南大道,东临建筑大学壮观的空中走廊,西侧和南侧是20世纪90年代和更早时期建造的职工住宅,南则为成片的田地,为典型的城乡交界处,繁华即将触及之所。这里不像涵有太多历史遗留的老北京胡同会由于新建设引来诸多争议,在脉络和纹理如此不清晰的交界之地,建造本无需有太多顾虑。但面对这样一个定义模糊的地块,建筑师的选择却是清晰的――将大刀阔斧的城市发展与和谐安然的田园生活梳理在一起,将现代的建造与历史的遗留梳理在一起,凝练成一张网,有效协调社区与城市间的关系。在这里,延续麦田肌理而形成田园风景的脉络,城市道路形成的轴线则引申出了现代都市的脉络;园区的道路、抄手游廊、灯柱便如同信息时代的产物延续着现代都市的脉络;而景观植物的种植则是沿袭了田园的脉络。这些脉络相互交织,将规划、建筑及景观的设计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被选择的结果;与其说是对历史的态度,不如说是对生活的期许。
空间:多重体系的叠加
小区内的步行道路、居游庭院、抄手游廊、水景、灯柱、售楼处以及建筑遵循园区网络布置,并一一叠加起来,组成一套完整的生活系统。每一点的布置都充满对生活的想象,形成纵向的体系,罗列了整个园区的生活空间。“抄手游廊”连接12栋住宅楼,方便居民通行;楼宇间设置4个以盒子为单元的主题景观――分别命名为金,木、水、土的居游庭院:园区入口的售楼处(日后作为商业出售)也采用盒式建筑造型,售楼处室内的设计也是依据同样逻辑,以一条曲折回转的通廊将内部的功能盒子串联起来;园区里的潺潺流水曲折回转,由南到北贯穿了整个景观庭院,为整个小区添加了活力。
形态:实用性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由于节能和日照等要求,北方建筑很难具有南方建筑的灵动之气,不过却别有一种厚重之美。在形态处理上注重体现地域特性。立面仅保留所必须的阳台栏杆、空调机位和遮挡空调机的百页元素,取消其余全部装饰。设计最初曾以百页作为立面母体,以百页的错动和色彩的交替来遮挡空调机位并产生立面的丰富变化。但经过仔细研究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发现这些看起来漂亮却遮挡阳光的构件并不适合北方城市,转而尝试一种朴实、厚重、更适合并更能体现北方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而是通过墙体构造本身以及露台等必须的元素来达到建筑的整体效果。
建筑立面利用建筑保温(夹心墙)的构造特征,形成两层表皮的视觉感受――外层是深灰色且质感粗糙,好似果实外壳:里层则为细腻黄色,恰似果肉。建筑北侧立面相对封闭,露出“果肉”的地方相对较少,只有凹进去的地方呈黄色。细腻的黄色在阳光的照射或灯光的掩映下,从建筑的凹槽里透出来,为整个小区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南立面采用错动的阳台,呈现出一种动感,露出的黄色与灰色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形象硬朗又不失温馨。北立面相对厚重的深灰色与明艳灵动的南立面形成对比,使整个园区呈现出极富诗意的节奏感。此外,窗下墙体部位不砌空心砖且质感最为细腻,色彩采用浅灰色,为两层皮的立面增加了细致变化,并在视觉上统一了开窗高度,使整体感觉更加协调。然而,色彩分界做法对施工要求较高,施工后色彩的交界部分大都弯弯曲曲,近看则少了些许精致感。
为了避免建筑北侧大面积灰色产生的压抑感,将处于园区中央的六号楼进行了特殊的色彩处理,使其粗糙的外表面呈浅黄色,而较为光滑的内表面使用灰色。为了保证园区内部空间的通透性,六号楼底层做架空处理,不仅使南北两个院子相连通,增加景观和视线的通透性与品质感,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处半室外的活动空间。
反思:理想与现实
建筑师往往是理想主义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希望将建筑雕琢得精细而完美,但有时则忽视了施工对建筑实现的制约,到最后便成了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有些的确无可奈何(像立面漆颜色不全,最初的色彩考虑无法完全达到),有些若能在事前考虑到,便可避免遗憾。正如园区正门正对着的以“土”为主题的庭院,设计原意是将庭院的四个围墙施以清水混凝土,但是施工中却被做成了抹灰墙面,看起来更像是未完工的地下室出口。如果当初能够考虑到施工能力,或许可以通过改变材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又如北边的空调机板位,在其他城市或可以在飘窗下面解决,在沈阳却因为节能要求不能设置飘窗。这就让空调机板位的设置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了保持建筑的一贯性和连贯性,将空调机板从墙体直接挑出,保持表面材质与墙面材质的一致性,高度与窗户同高。然而,在建起两三层之后却发现从室内看去空调机板几乎完全遮挡了住户的视线。只能将空调机板拦腰截断,使得外立面原有的整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我们最初设计的时候能更全面地考虑客户的使用细节,将会做得更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