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大栅栏:实况转播之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 菁 傅 刚等

  教师:在我们的头脑里,大家是合格的建筑师,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会担任专业领导者的角色。因此不会说,同学们照我们的想法做这个,做那个,而是问大家.为什么你想做这个具体设计。像团队组织者一样,每一位同学来说服团队中所有人,为什么决定要做这样东西,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围绕大栅栏这个具体地段,大家分享各自的想法,看哪些内容是我们应该做的,或者说,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同时有新意和独创性。尽管最后的结果会很雄伟。但是每人只做可能的一部分。大栅栏是大题目,但大栅栏有很多文章可做。不想给大家限定,通过讨论,我们来确定什么是值得努力的小题目。
  同学A:第一,我想了解城市是怎样运作的。我想分组进行更能深入。第二,我希望通过这学期的设计过程,给自己建立一个评判标准,即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教师:首先要想清楚。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可能是一个小问题。说城市如何运转,题目稍微大了些。
  同学A:看前一组中央美院同学做的设计,我觉得他们做得够混乱,但不够丰富。我觉得城市有四点:增长、容纳、混乱、丰富。我希望确立一种层次感,不是凭胡乱的”洞察力”去挑战.而是拥有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灵活的,像云一样,没有手段,没有形态,但你知道那是云。这是指同学们的一种吸收吐纳的状态。
  教师:很好。分组工作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同学A;大家经过碰的过程,可以把问题简化到“是”和“否”的程度。
  教师:如果这样,你可能会做出“YES OR NO”的东西,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可能不是城市所需要的。而你刚才说,城市要的是混乱和丰富。
  同学A:经过碰撞,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家合作、谈判的能力。可以做道路系统,有人做商业,有人做住宅,甚至更细。这些系统互相交织。道路在设计的开始是什么,设计的结束又是什么?道路不一定是街上的路,可能是延伸到每家每户的路。
  同学日:我同意。如果我自己选的话,可能希望像前一组美院同学一样,一人一块地,自己做得很高兴。作为小组的话,就不能只考虑个人情绪一,应该是理性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二,自己的想法同时得到表达。
  同学c: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理清一个思路。
  教师:你最想得到什么?在哪方面提高自己?对哪方面问题感兴趣?
  同学c:刚接触课题的时候.可能很清楚想要什么。但是到后来,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对做设计的入手点,感到特别茫然。刚上学的时候,觉得如此这般做可以了;学到现在,有很多门类很多方法供选择,发现自己反而不会做设计了。通过这次设计,希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样做。
  同学D:假期找工作的时候,每次面试人家都问我,你的团队合作精神怎么样。大学几年,我们自己做自己的设计。看别的学校也是这样。所以想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合作意识,积累经验。我想偏重城市的功能、运转和规划。假期里看了一些书,希望能应用,看看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同学E:我有一个问题,是大家对城市的态度不太一样。大家应该做一轮规划设计。把问题和希望提出来。好的城市都有严格的体系来管理。城市中有共性的东西,大家可以做个性的东西。通过讨论得到共识和总的控制,不然会出现混乱的状态。
  教师:我们这里有人喜欢混乱。
  同学A:混乱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同学巳通过一轮后大家能达成共识,这样做出的东西像样,不会有矛盾。
  教师:我们这里有人喜欢矛盾。有矛就得有盾。要不你那盾卖给谁去啊?你自己希望哪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同学E:每人从各方面出发得到结论,把大家的综合起来。
  教师;别光想把别人的成果综合过来,得想你能做什么.想得到什么。
  同学E:我想了解城市有什么共性,有什么个性,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
  同学F:大栅栏地区人口密度比较高,是多少年来自然形成的,政府有一定干涉。里面有些部分比较发达,有它的道理,整个地区则是比较综合的。我想根据现状进行一种改造,或者说是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一种类型。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居住质量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教师:不降低人口密度,不降低居住质量,行吗?
  同学F:人口密度局部可以提高,不可能整体提高。看美院设计组做的整体提高,不太可能。
  教师;你觉得提高成那样,质量肯定不成,是吗?
  同学F:要找一种方法解决一下。
  教师:讨论进行到现在,很少同学提到人这个字,都是在说建筑、规划、格网、交通,做这个系统那个系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等。实际上,我们不是在做建筑,也不是在做城市。建筑师做的,是怎么让人生活得更好一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关心人的生存状态,通过设计对生活状态有一定的改变。如果说光做城市,城市就成了没有人性的物。我们通过对物的设计,表达对人的关心。希望同学们想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跟现实生活的哪部分有关系,跟人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系,或者跟人生活的乐趣有关系。单是为了解决交通而做交通,这就差了。好的建筑和城市,人是第一位的。
  同学G:刚才有同学说应该大家讨论。建立个基础的东西。大家不应该瞎猜妄想。这个地方的人,愿不愿意再回来住,愿意这个地方变成完全的高楼大厦,还是觉得安于现状挺好。我觉得应该以本地居民的心态去做,有思想的传承。有人觉得完全中国风格特别好,有人觉得现在风格好,这就是混乱,就是矛盾。假期里我做了一个小的问卷,发了200多份,收回100多份。针对毕业设计课题,问他们需要什么建筑。其中选什么的都有。这能不能算是一个依据,由我来判断哪个为重哪个为轻?
  教师:问卷的结果对你的设计有什么帮助?它提供了一个设计依据,权且可以当作一个有共识的东西来看。但也可能相反,大家看了这个东西以后,仅有的思路也被打乱。设计问卷的时候,你头脑中已经形成某些模式,否则不会提出那样的问题。问卷结果会跟你的想法有反差,逼着你去修改问题。这个很正常。也很健康。
  同学G:我当时有个想法,许多问题堆在一起,是有冲突的。能不能每个人都参与规划设计研究,先不做建筑.把自己的规划设想完成,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整体有细致的依托,细节有整体的表现。
  同学H:我们研究大栅栏的很多切片。我希望探讨方法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先选一小块采用某种方法进行研究,然后推广。我相信城市在构成肌理方面是相似的。
  同学I:刚才有同学说从道路入手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些规范。有些专家说北京应该少一些环路,加大城市支路网的密度,说正常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城市就应该有3~4Km的道路,一般商业集中的地区应该是10―12Km。如果市中心容积率是8的话,每平方公里12―14Kin合适。专家提出了,我们可以拿来用,凭空想,我想不出来。
  教师:20%路网密度是一个问题,宽度是另一个问题。北

京的问题是,或许它的道路密度够了,但它太宽,效率不高。比如50m的路,可以拆分成两条25m的路,而两条25m的路,还不如分成4条13m的路。跟你们做剧场的疏散出口相似,做一个8m的门可能不如做4个2m的门,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刚才同学说到那个所谓专家的路网计算,就算它是对的,甚至还超过了国际标准,但是对北京来说,它并没有解决问题。
  同学I:我们在先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再深入合理化,有一个规范,就不至于把很多精力放在最后没办法实行的东西上。我们做的调研还不够。很难做得切合实际。我对课题的理解,跟老师的理解还有点偏差。既然做大栅栏的改造,我们可以把很多关于未来城市、现代城市的概念往里实施。第一次调研时我比较悲观,我们强行给他们改造了.他们是否愿意。我想知道最后服务的人数是多少,可能其中的8096以后不住这儿了。
  教师:对这个地区,我们有一种人口规模设想,是10一15万人,是这个地区现有常住人口的2―3倍。如果只是人口置换、迁出,可能我们会看到欧美战后犯的错误在这里重演,城市失去人性。我们大部分人在城市里长大,知道城里跟郊区的区别。城里生活便利,像在曼哈顿,无论干什么,几个街区内就可以解决。有朋友住在郊区,让我去他们那里过周末,去一次就不想去了。买份报纸要开车。出去吃顿饭恨不得满街人都见了一遍。中饭这样,晚饭也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城里没有这个问题,有的是馆子。人也在变动,不断有人来来往往。不像小的城镇,一条主街,一个邮局,一个市政厅。混乱,永远处在运动之中,这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大栅栏这个地方,老人们慢慢去世了,有钱人搬走了,但是不断地有新人进去,挡都挡不住。说20年内从北京城区挪出去70万人。我估计进来的人比这个还要多,除非把城市用地全改大草坪,而且不许在上面搭帐篷。只要有缝隙。野草就生长,割完一茬又一茬,这是城市有意思的地方。刚才有同学说,想掺和一些关于未来城市的概念,你想象是什么东西呢?我不认为一说未来就是科幻,未来是很现实的。不是说未来城市,非得指望亦庄通州,大栅栏就没有未来只有过去吗,当然不是。大栅栏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是很时髦的地方,它最先有银行,最先有电影院,这在当时,是很有未来色彩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把最酷的、最新的东西搁在大栅栏,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上个世纪初可以,这个世纪初就不可以?
  同学I;我觉得城市就是风景好、环境好、热闹。具体到交通,要符合生活需要,想去看电影,不能说离我家最近的电影院坐两个小时车才能到。至于人流比较密集的街道,我希望左右一转都能看到。
  教师:这都是很直观,很现实的日常生活内容。贾克布斯不是职业建筑师或规划师,她就是一记者,天天在街上东跑西转,如果看不见街对面东西的话,就会特愤怒。所以她批评的,全是这些具体东西为什么在所谓现代化的城市里表现得不好。身边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同学I:是否适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考虑北京等城市几十年之内的发展方向问题。我想,城市就是一块块的“城中村”,郊区5、6和7环之外都是卫星城.也未尝不可。城市自发和设计能控制的部分相结合,可能出现很多我们预见不到的东西。具体到这次设计,我的想法有两点:一是避免浪费,以节约、经济为原则。我不会对现有建筑做全面的更新,不是将现在的住宅拆掉重建,我会想怎样改造它们:再有一点是,现在地区内有一定数量的政府批下来必须保留的传统建筑、民居、故居等,希望能做成小规模博物馆的形式。城市的文化氛围很重要。
  同学J:我想说,未来城市是没法说清的。未来的城市应该是高效、均匀、丰富的城市。每个人在城市中能各取所需、能活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如何塑造一个高效、便捷、能让各种能量在其中畅通运转的城市。我们的工作如同搭一个大的框架,避免畸形。宏观来讲,城市应该是均匀的,在局部是混乱的。
  同学K:这里的地形非常有特点,斜街,琉璃厂,都是很有特色的步行商业街,可以按地形特点分组。前门大街以商业为主,应尽量从立面等方面保持它的完整性,往里面则以住宅为主,可以按功能性质分组。我关注的是,怎样把这个地区的人气再聚拢回来。以前,前门大栅栏地区是北京人爰逛的地方,现在则不是首选。现在北京人喜欢去的地方是西单,人流密度大王府井是另一种情况,很气派,但本地人可能不爱去。住宅部分也有一个人气的问题.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可能并不愿意搬走,这是他们的生活圈子,邻里关系熟,经常举行一些自发性的活动。能不能把这种交往方式保留下来,用建筑手法把居住水平提高,而原有的活动圈子保持不变?
  同学M:以前所接触的大多是单体设计,这次设计课题触及到城市。城市问题不单是道路、街区、建筑等,也会牵涉到人口、就业等社会问题。也许通过这个课题。我对有关城市改造、规划等物质问题背后的非物质问题有些起码的认识,以后在设计之前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不仅仅考虑绿化率。容积率等规范性问题,还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同学N:看过老师和我们的调研报告,最深的感触是,老师更多地看到人,我们可能只看到建筑。可能居住在那里的人,才能真正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次我侧重于住宅。商业这两方面。建筑师做设计,就是为人设计一种生活。大栅栏地区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教师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同意我的说法,那就是,在我心目中,做任何地区都一样,跟具体环境也可以说没关系,是借题发挥。我们去调查,是训练工作方法,到任何地区都要这么做。既然选了这块地区,就要从中挑出最有油水的地方来榨,这也是工作方法。得说出道理来,为什么选择这个具体地方深入,因为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的能量和表现力。
  同学J:要做就做人多的地方,人多钱就多。做前门大街和斜街,对整个地区有帮助。我记得美院同学做的时候,有一片保留的四合院小区。应该很有意思。一些犄角旮旯可以留着不做,作为一个储备。
  教师:你说的犄角旮旯大概是指街道肌理不清晰的地方,里面有乱七八糟的小胡同。我归纳一下,就是两条线,一条直线,一条斜线,还有一大片四合院,因为各有特点。然后要想,如何界定范围。作为建筑师得想好,不能说我觉得挺好。把自己的后路想清楚了,才能向前冲。做这条街,边界外的街对面也这么处理吗?街两边纵深做多厚?后面的线在哪里停,最后模型摆出来是什么德行,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才能把这事了结。
  同学F:整个斜街,前门大街,比较规整的四合院,干井、湿井那边的胡同可以归一类。西河沿和箭楼,也是关键的节点。
  教师:你提的都是比较好玩的地方,油水大,可以做很多东西。那么,怎样安排整个设计组的工作,怎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有表现力的作品,将来自己主持公司,你就要自己想好这些问题。现在练习安排工作。既是为自己安排,也是为别人安排,

想象让你带十几人的队伍。钱不多.还要把东西做得特别漂亮。任何夸夸其谈,不现实的东西。要筛出去。
  同学c:我想问.如果分组分段做的话.是不是没有协同的意义?
  教师:换句话说,你质疑他们刚才提的方法。在我们这些人中间,可以直接表态反对。
  同学C:为什么非得做成一个个block似的才能成为街区,如果我想反映这一条街的所有建筑,我可能这样做。但是我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的都反映出来,可以制作一个街角或者街中间局部,做一个具有某种风格的建筑,来定位整条街的样子。
  教师:就是以一个小的细节来确定整个街的性格,比如樱桃斜街、铁树斜街,不一定做满一个梭形,可能点到为止。你的想法比较中国,留了好多空白,意到笔不到。要是洋人就比较傻,会都画满了。还有什么设想,
  同学G:比如说这一带古建保护比较多,几个同学想做古建,志同道合的成一组.方便探讨与合作。在这块地里挑一两个重点,同时作出这片地区的规划。几个重点能稳住一个区域,比如有的同学愿意做斜街,有的同学愿意做交通流线,也都是重点。一人在小组中为一组,小组在班中为一组,大组套小组的.从大块到小块,把这个区域稳定住。
  同学D:大家都愿意做前门大街和斜街,有同学说按兴趣结合成小组,汇总起来的话却都是比较独立的。
  同学G:我说的是在规划阶段四个人一组。彼此之间有联系。
  同学D:我的意思是说。古建组和商业组之间会离的远一些,不如大家做一个比较有共性的东西,通过几个节点体现大栅栏的风格,把成果摆在一起,就能把大栅栏的风格体现出来。
  同学H:能不能把它分成点线面来考虑.四合院是点。道路是线,综合起来就是面。可以把这块地方当作一盆清水。点,就是滴一滴墨水在里面。这一大圈里是各种各样的点,以时间为轴,几个点越来越广,就会整个联结起来。按不同的颜色分不同的功能。有可能是一片黑,也有可能是五颜六色。
  同学K: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模型连得到一块么,可不可以像鱼刺似的,如果哪块需要保护就延伸过来,最后出来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干嘛非得做成一点一点的?
  同学A;刚才大家说那么多,我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到底想要什么。
  教师:我也不知道。你先说自己想要什么,别管别人想要什么。
  同学A.城市是运动的,是不断兴衰变化的。为什么斜街东侧兴旺,而斜街西侧就暗了下去。如果说功能是可以转移的话,那么它是怎么由兴到衰,如果可以预知和控制的话,我想知道房子与房子之间是怎么结合又变化的,可能不是大栅栏地区的规划,而是一个城市的兴衰变化。
  教师:我说的不一定对啊。其实,我们不是为了做大栅栏而做大栅栏,而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话题,给我们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基础。大家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莎士比亚以前,可能只是个传奇的爱情故事。在他手里定形,几百年没变。到20世纪末,受不同想法的影响,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有直升飞机,有电视转播,还有手枪。讲的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家族世仇,两个人的爱。大栅栏还是大栅栏,但我们要以新的方法讲故事。在这里的探讨放在别处应该是有意义的。要借题发挥。做我们想做的东西,想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想的一些事。刚才的讨论关于想法讲得比较少,关于细节讲得比较多。想做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还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通过建筑,体现什么样的生活。有的同学说,商业,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大栅栏加大力度开发商业潜力是可行的,还有的同学说我就对胡同。四合院话题感兴趣。再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地区最理想的生活,就应该踏踏实实把那些平房修好,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房子拆了,继续盖平房。这些是生活中很有价值的内容,你的选择体现了你的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四合院跟摩天楼搁一块,我没觉得不行。因为我想象的,是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悦目的风景图片。当然如果是画面,都是灰屋顶,周围都是树,多酷啊。但是可能么?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得最好,我们的构想反映的是对上半个世纪、对整个中国城市、对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理解,通过设计方案表达我们的理解。假如我们现在碰上柯布西耶,应当理解他不是说要盖那些方盒子。高架桥,造汽车,通过这些他要说的是理想的新生活。虽然他的理想未必是你我的理想,但是作为建筑师.必须在至少一个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自己的想法。之所以批判那些现代果实。因为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面铺得太开。在开始讨论的时候.有些同学用的词,我不敢苟同。“统一认识”。作为建筑师。因为你跟我不一样才有可能是好建筑师。在这个小地块里表达什么想法,才是关键。为什么改革开放20年,中国仍然没有特别有分量的建筑作品,形式有现成的。荷兰的阳台龇出一块,我们也龇一块,却不是原创作品,把阿姆斯特丹的建筑理念拿到北京来,没有价值。别人的探讨有价值。但跟你没直接关系。选择大栅栏,是希望同学受这个既有旧东西又有新东西地方的刺激。有想法,还别天花乱坠铺得太开,否则想法就被稀释掉了。很小的东西,灌输了很深厚的想法,才有价值深入地考虑,出手的时候只是一点.才有分量。
  同学H;大家看重的主要是灵鹫寺一带、前门大街和斜街这三块地方,共同特点是处在大栅栏这么一个新旧文化冲撞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把它们看作三个片断呢川日时期的四合院、新旧交替的地方、一块比较现代的地段。可以重新规划,以居住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商业、餐饮什么都有。斜街可以以商业为主,少量住宅。把大栅栏做到极致.老的特别旧,有西洋也有中国的感觉;特别新的就特别新,处理尺度风格都可以特别新。
  教师;这个今人眼中的所谓古建,在当时是最时兴的。归谬法,把最新的跟最古老的搁一块,为什么不行?
  同学G:您说新建筑能否和古建放在一块,我觉得这和爷爷手里拉着个孙子一样。这个小孩必须是这个人的传承,大栅栏也是逐渐扩展开来的,有些地方可能和这个时代的断档非常大。大栅栏从清到民国的建筑都有。但之后没有发展。我认为,传承的让它传承下去,断档的给弥补上,彻底脱节的就让它变为一个博物馆似的东西。在旧的外面发展新的,如同当时一样,在坡屋顶周围生长出许多西洋柱式。外面看似不相干。实则是里面演化出来的,是内在传承的。不论怎么发展,还是在大栅栏的基础上发展。
  教师:如果没有清规戒律的话,扔着不管,大栅栏仍然会是很好的大栅栏。我对你说的修补历史有疑问,断了就是断了,不可能在唐宋元明清中出现断档就想去补上一代,那样太做作。
  同学G:形式上的延续,并不是补上一代。是让它继续发展,如同绳子断了接起来一样。
  同学F:建筑保护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地方的民俗和生活方式。
  教师: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下次再碰。
  后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从小到大接受的是灌输式教育,在长者面前表达自己见解往往会犹豫,在同龄人面前表现自己也不是毫无保留,直抒胸臆是罕见的情形,自然成为了文化的组成部分。相信这些习惯,对专业创作态度。对探索精神都会造成影响。这一阵也算接触了不少同学。他们的才华和责任感毫无疑问,但是没有淋漓尽致地反映在他们的言论和作品之中;他们所具有的基本技术知识没问题.但是从概念设计到最终成果缺乏独特想象力;他们对规范的熟悉程度超出对一个未毕业学生的起码要求,但是缺乏合作的经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将课程设置为完全开放的。作为指导教师,我们退居二线,让同学自己轮流担任项目主持人。对教师来说。通过说怪话敲边鼓实现民主的研究环境,让所有参加者保持开放的头脑,比简单地提出技术经济指标和图纸模型规定要艰苦。对同学来说。他们要对自己的选择。构思。设计和作品表现负全责,相信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里记录的,是新大栅栏课题第2组同学的一次讨论,设计仍在进行之中,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将来的汇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