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生态人居建设的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
  吴丹丹,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
  黄明华,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副教授,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
  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苏沪一体化与城市功能提升》项目研究的一部分。
  摘要: 本文分析了苏州生态人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苏州生态人居未来发展所要遵循的原则,发展模式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苏州,生态人居,现状,问题,发展模式,解决措施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2日至7月4日在海口召开了以“低碳 生态 健康 人居”为主题的首届低碳生态人居与生态健康产业国际研讨会,标志着全球对于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总结。在此之前,全球许多学者与地方政府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素以“园林甲天下”、“东方威尼斯”著称的苏州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也作了坚定的努力与探索。早在2005年就制定《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了全面普及生态知识、环境意识和生态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活动,配套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绿化水平,探索生态型住区建设等生态人居建设方面的设想。2009年,苏州提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2010年5月,苏州进一步提出将经济发达、生态协调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健康、景观宜人的环境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任务,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和谐的统一。但是,从生态人居环境的高标准来看,苏州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规划问题,环境问题,生态意识问题等等,所以苏州生态人居发展的探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人居”是一个集合概念,又称为绿色人居、绿色住宅、生态住宅或生态型住宅小区 等,而这些别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无法全面表述“生态人居”的完整概念。目前,对生态人居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绿化、环境质量、规划与建设、管理,技术标准等几个方面。如表2-1所示:
  表2-1 生态人居的一般评判标准
  要素 具体要求
  绿化面积 一个城市内环线以内的生态人居的绿化应占其总面积的25%以上(内环线外占35%以上),人均绿地要在15平方米以上(内环线外20平方米以上),而且,绿化要呈立体态势,乔灌木和矮灌木的覆盖率要占绿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屋顶绿化要占建筑物占地面积的20%以上,棚架、阳台、沿口等处也要尽可能地绿化。至少要有100种以上的植物,环境中要有鸟、鱼等动物。80%的裸露土地要透水良好,并尽可能建成溪、泉、渠、沟、池、塘、河等景观。
  环境质量 生态小区的环境质量应近似大自然的水准。生态人居的室外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4项指标要确保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他指标要达到二级标准;日间噪声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同时建筑设计中也要有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噪声日间小于35分贝。水环境方面,饮用水的水质达标率应为百分之百;使用后的生活废水,经预处理后必须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室外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使用的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供水设施宜采用节水、节能型;生态小区内的生活垃圾收集要全部袋装、密储容器存放,收集率达100%,分类率达50%以上。
  技术层面 (1)有合理的布局和整体规划,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环境的干扰;(2)节约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3)体现资源节约或循环利用,使用3R材料;(4)提供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减少各种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 。
  其他 规划设计、规范管理、使用绿色能源、环境卫生等方面符合环境标准。
  
  此外生态人居的主人是生态人居活的灵魂。生态人居的“绿色生态”理念不仅要表现在人居环境上,更要深深植根于人居主人的意识中。生态人居居民的环保意识要强于一般小区,每一个人居居民都能积极参与生态人居的绿色管理。在“绿色运动”的先驱国――德国,公民的种种自觉爱护环境的行为本身就是生态人居最本质的内涵。
  
  2.苏州生态人居的发展及问题
  有学者认为,古代苏州的“龟城”之象是利用了传统的生态人居模式中“取象比类”的仿生学原则,模仿龟生物的形态建城,出现了“仿生学”的选址、规划和布局。这使苏州城址位置优越,城市环境与周围地形和谐,深得天时地利,几千年来城址和城的形态相沿
  未变 。
  目前苏州的某些城区也一直在为生态人居的发展做出努力,例如苏州园区的唯亭镇用生态建设改善人居推进城市化,利用准城市标准改善人居环境。而苏州相成区采用所谓“四城同建”的创举,即把相城建设成为“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的城市定位,打造“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让外地人喜欢来,苏州人喜欢住。尽管如此,苏州整体的生态人居的建设依然未能如人意,例如苏州近年来已建成和新建的住宅小区,偏重于考虑房型、容积率、得房率,而忽视了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升居住环境等生态功能,总体上距生态人居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2.1土地利用不合理,城乡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据调查显示在整个苏州,1996年的耕地是332.7千公顷,但是到了2008年就只有234.71千公顷,而且这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势头仍在加剧 。由于这种土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对绿色空间侵蚀严重,绿化隔离带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下降,很多土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导致了苏州的城乡空间结构不合理,为生态人居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2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虽然苏州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生态承载的瓶颈限制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状况依然严峻,不少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质状况令人担忧,水生态安全存在隐患。根据检测,全市水质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全市劣于五类水体占总评价河道长度的比例超50%,古城区河道水质影响了城市景观风貌。虽然苏州市大的防洪格局已经形成,但区域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太湖流域防洪标准偏低,城区防洪能力薄弱,城区建设标准的提高无形中加大了区域防洪的压力,地表生态变化对区域防洪也造成严重威胁;第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气温持续偏高,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使苏州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和大气灰霾增多,酸雨状况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和陆面的硬化,使苏州陆面温度大面积、大幅度升高。另外,城市消耗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近10年来,夏季高温天数从9天增加到20天,降水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苏州市雷电灾害和强对流天气明显增多。2005年有3次台风严重影响我市,2006年5月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台风,2007年台风出现7-9级大风、暴雨,2008年连续出现暴雪天气,全市积雪深度超历史记录。

  2.3生态人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剧。
  苏州的基础设施,在空间配置上是分散而不合理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及主要社会事业设施等,未能实现区域性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未能在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之间形成具有等级差别的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景观设施更是欠缺的,所以这些生态人居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近年来苏州人口总量增长较快,环境污染面广量大,GDP能耗偏高,生态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城乡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
  
  3.苏州生态人居发展的对策
  3.1 树立生态人居的发展理念
  (1)坚持走规划先行之路
  发展生态人居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还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都要有合适的规划和布局,保护生态环境。
  (2)环保优先,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
  节约使用资源主要是指节能、节水、节地等,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
  (3)尊重自然法则,倡导生态优先
  人居生态环境包括室内生态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倡导生态优先,建设适合人居的室内室外环境是生态人居所应坚持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舒适恬静的人居环境是新加坡“花园城市”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值得借鉴。
  (4)倡导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对于苏州这座城市来说,走低碳城市之路是必然的,这要求苏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交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3.2构建苏州生态人居建设发展的合理路径
  (1)强化生态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结构,提高城乡生态建设整体水平
  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龙头,是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和调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保证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加强苏州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管理,要宏观与微观并举,规划制订与规划执行并重。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结构与布局,提高城乡经济社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首先要加强禁止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管理,要根据生态空间布局,划定禁止建设用地。其次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物环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湖岸的自然形态,第三是要建立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实施城郊生态扶持计划,资助城乡可再生资源的投资,植树造林等对环境生态有益的项目。要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从区域整体对生态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设施、环境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减轻区域的生态压力。
  (2)加强饮用水源地基础建设,节约利用资源,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
  水是生命之源,针对苏州水资源污染的的问题,苏州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集中整治,持续开展水质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太湖水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生活、农业三大污染源的防治力度,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等基础工程,切实保护太湖、阳澄湖、长江水源水质。加强水源地等重点水体的监测,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达标。
  此外在节约利用资源上,要做到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增加实行差别电价的产品,加强高耗能行业用电限额管理,促进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不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
  
  4. 结语
  苏州生态人居的建设通过规划引导,节约资源,发展低碳化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苏州生态人居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但是苏州生态人居的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孟力,吴文涛,彭书传《生态人居》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2002, 20(6):58-60
  [2] 吴殷,余宏《上海人居环境评价与生态人居建设设想》[D]上海大学 ,2006:45
  [3] 支军 《传统生态人居模式探微》[C] 山西建筑 ,2007,33(11):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1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