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杭州近现代(1840~2000年)公园发展与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园作为中国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其形成和发展掺杂着诸多原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国近现代的公园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公园较集中的杭州着手, 全面研究杭州近现代公园的发展与变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关系,并对它的影响、意义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公园 发展 评价
  
  一、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人们日常的游览、观赏、休息、娱乐和文体等活动, 提供优美的境域和舒适的场所; 二是美化城市面貌, 净化空气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我国公园的产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公园的最初阶段,还是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公园,到最后拓展为我国多元化的公园模式,可以说在南方都最具有代表性。杭州是中国公园建设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近现代公园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这并非出于个人或偶然的原因, 而是与杭州近现代社会的形态特点和历史进程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相吻合的。
  
  二、杭州近现代公园的发展
  杭州近现代公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西方园林文化借助沿海开埠城市租界公园的渗入、传统私家园林公园化的挑战和政府对公园文化的认可以及现代公园的多元化发展。这四个发展阶段都和杭州近现代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1、租界园林的出现,公园文化的萌芽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杭州城里划出租界,出现了城中之城。西方人将欧美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市政管理及审美情趣等都带入租界,使之成为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化拼图。西方侨民为闲暇生活所需,带来了西方的公共性活动场所形式,城市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2、私家园林公园化,公园文化的成长
  19 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产生的“洋务文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加剧,中西文化的嫁接几乎遍及到杭州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私家园林的洋化与商业化不可避免,私家园林公园化就是中西文化不和谐对接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的近代转型也由此初露端倪。上流阶层、代表中国文化前进主流的文人、士绅,对自己所属的私家园林开始实行洋化处理使其公园化。
  3、政府建公园,公园文化的成型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社会生活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兴旅游娱乐项目的公园随之产生,先进公园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作为当值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镇――杭州也响应国名政府的号召,民国时期开放了一些私家园林、坛、庙作为公园,如西湖园林、郭庄、胡庆余堂;还兴建了公园、墓园等,风格大多为中西混合型,如中山公园、湖滨公园等。
  4、公园多元发展,公园文化的拓展
  全国解放以后,杭州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它在关注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公园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物资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于是杭州开始大力的实施建设各种主题公园、对原有公园进行景观更新、更加注重城市公园的设计、广泛推广小区公园等,这一时期的公园朝着多元化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三、杭州近现代公园与杭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关系
  杭州近现代公园发展的四个阶段都与杭州在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有着很必然的联系,使他们的综合作用合力才导致了杭州公园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
  1、萌芽阶段
  公园文化的引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的,《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发展超过了广州,全国外贸、金融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并辐射、促进了毗邻的杭州,使得杭州成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这为公园植根于经济基础这社会生活最深厚的土壤中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公园最本质的目的是为所有阶层的人们进行健身休闲的场所,但是在杭州、在整个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租界范围内的公园只不过是殖民者文化入侵的一个手段,是少数殖民者的乐园。
  2、成长阶段
  19 世纪末期,杭州作为中国第5大经济强市,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私家园林的洋化与商业化不可避免。随着这时经济、文化实力的相对增强,一部分上流阶层、代表中国文化前进主流的文人、士绅,对自己所属的私家园林开始实行洋化处理使其公园化。
  3、成型阶段
  以辛亥革命为契机,古老的杭州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始踏上近代化的历程,尤其是1927年杭州建市之后,市政建设和经济文化都有较快的发展,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而起了变化。民国时期,正值杭州处于较快社会转型时期。辛亥革命后杭州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样式,使杭州呈现出一副全新的姿态,这正是杭州市民社会生长、发育的社会经济背景。辛亥革命的重大政治变革为杭州城市化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铁路、公路交通日渐发展,沪杭、浙赣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东南各省以及本省内地的丝、茶、米、木材等工农业产品,可以直接运抵杭州,再经水陆两路运往上海、南京等地,过境商贾与日俱增,春秋两季的游客也络绎不绝。杭州不但是浙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东南地区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这些都为杭州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对杭州公园文化的成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4、拓展阶段
  公园出现的初衷是建设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不分种族、民族、阶层及职业的全民共有的园林。解放后后,由于杭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都是全国的排头兵,作为现代化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全国的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创新中心,市政府和园林设计部门也更有实力去关注公园的建设、更努力去实现公园的本质、更务实的去为人民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杭州的公园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将传统公园的理念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如着力建设各种主题公园(杭州乐园、宋城、未来世界、杭州极地海洋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等),对西湖十景、湖滨公园、中山公园、杭州市半山公园、杭州锦鳞公园等进行改造与改建和更新景观设计;大力推行小区内公园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绿化率(如杭州采荷小区公园、杭州建塘小区公园、杭州公园小区拱苑、杭州公园式入住小区钱江新城等)。
  5、杭州湖滨公园近现代发展的四个阶段
  湖滨公园,杭州的“城市客厅”,位于解放路之最西端,也是解放路走向西湖的大门,整个湖滨公园长约一千米,由6块大小不一的园地连缀而成。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湖滨公园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真实的展现了杭州公园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变化。
  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杭州城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杭州城里划出租界,湖滨公园也被西方侵略者抢占,成为他们的“私人园林”,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很多欧式的建筑与住宅,这些都为后来的湖滨公园奠定了基础。
  成长阶段:19 世纪末期,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杭州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有了一定的提高,私人园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而且一部分上层人士有实力来开始开展私家园林的洋化与商业化;代表中国文化前进主流的文人、士绅在这里向广大民众宣讲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潮,造成了中西文化的不和谐与不对接,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私家园林的公园化,这些因素让湖滨公园这一曾经的私人园林向很大一部分人开放。

  成型阶段:辛亥革命后,杭州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物资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在当时的杭州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和场所就是茶馆喝茶听书和戏楼听戏,这很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于是杭州就建起了第一座公园――湖滨公园。
  拓展阶段:全国解放至今的几十年里,随着杭州各项实力的与日俱增,湖滨公园也经过几次扩建和整修,并多次掀起绿化高潮,补植花木,让湖滨公园逐渐变成了一条宽阔的绿色长廊。除了绿化之外,湖滨公园还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1961年时,为了方便游客游湖,开辟了湖滨公园开往三潭印月和中山公园的专程航线,这样,可以使每天载客人数增加一倍左右,使更多的人乘到西湖船。同年国庆前夕,湖滨公园还装上了一长列白兰花形的花式路灯,把夜西湖打扮得更加妩媚多姿。据悉,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装置花式路灯。1996年时,湖滨一公园上塑起了一个叫“美人凤”的雕塑,作为杭州城市的“城标”,反映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独特风采和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现出现代杭州蒸蒸日上的城市精神风貌,表达多少年来国内外千百万游人对西湖的向往和眷恋之情。“美人凤”雕塑,历时3年,耗资120万元,在当年1月建成开放。
  几年后,杭州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湖滨公园被纳入西湖南线整治工程中。在整治工程中,复建了被称为清钱塘十八景的“亭湾骑射”,建亭廊挑入荷丛中,供游人赏景留影。在绿化上保留现状大乔木,迁移亚乔木及灌木,拆除破旧建筑,只保留澄庐及其南侧黄色别墅,改为旅游服务用房。大部分开挖水体,并与西湖沟通,使景观通透。
  曾经作为杭州“城标”的美人凤雕塑也在同年被拆除,放置美人凤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块清朝乾隆皇帝御笔“杭州西湖”的题词石刻,在石刻的另一侧还建起了一个名叫“晚香”的亭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年人的乐园,亭子周围的空地上还自发地形成几个戏曲角落。在这里,演员和看客是流动的,琴师将二胡往膝上一搁,柔软的旋律从琴弦之上流淌而出,按捺不住的看客便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一曲终了,掌声响起,映衬着石刻简约的影子,成为一公园里靓丽的风景。
  
  四、对杭州近现代公园发展的评价
  杭州近代公园的发展过程说明: 近代公园作为舶来品和文明的象征,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而进入中国。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深层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杭州乃至中国人民的逐步觉醒的过程、反映了杭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逐步提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提高的过程。杭州近代公园虽然数量不多, 面积不大、水平不高, 但它必竟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园林建设最初的物质基础, 并给现代公园及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很多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杭州现代公园的发展过程说明:杭州现代公园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体现了杭州市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效应、都体现了杭州市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功绩、都体现着我国每一次改革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杭州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公园园林建设也应该按照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大力发展主题公园,整合各相关公园的优势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大力发展小区内公园,在全市形成点――线――面――体的立体景观形式,为每一个民众都提供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让城市增添很多绿肺,让公园起到实现人与资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作用。
  
  五、结论
  杭州近现代公园的发展和杭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的进步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杭州公园的模式与规模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乃至整个中国当时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 ]1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
  [2]杭州年鉴[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1.
  [3]张安1 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及其实践意义[J ]1 旅游学刊, 2001, (3) 1.
  [4]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04.
  [5]汪志明,朱子瑜.杭州湖滨地区旧城改建规划与西湖景观保护.城市规划,1996(3).
  
  第一作者简介:柯鑫鑫(1985.11―),男,浙江杭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通讯作者:王欣,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2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