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背景
杭州是因水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具有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独占性优势,市内河道纵横,水系丰富,水是杭州生命的血液和活动的灵魂。
河道整治始终伴随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更新河道整治理念,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根据“十一五”规划已批复的《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实施方案》,杭州将用五年(2007,一2012)的时问,对杭州绕城高速以内1公里以上总计291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要让杭州河道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更多的市民“倚河而居”,把杭州打造成“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城市。
二、整治发展历程
1982 年,中东河治理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河道整治的序幕,至2006年,完成了三轮大规模整治,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 优化了人居环境 提升了城市功能。
第一轮整治
1996年,杭州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决议》,拉开了以贴沙河等十条河道整治为开端的市区河道整治工程的帷幕。此轮整治工程中,河道线型基本按照规划线型实施,对现状河道进行了截弯取直,河道断面大多采用硬质材料的直立式驳坎或二级复式重力驳坎断面。
总的来说,这轮整治偏向于水质治理,处于河道整治的治污导向阶段。
第二轮整治
2002年下半年至2005年底,对沿山河、紫金港河等11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河道整治开始将治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注重生态治污,注重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开发。河道的线型向自然弯曲转变,护岸形式形式,从传统的垂直重力式驳坎、复式驳坎形式逐步过渡到自然推土和土坡入水等较自然的生态护岸形式。
第三轮整治
2004年4月开始启动了第三轮8条河道的整治工程建设,在治理方法上实行综合整治与保护性整治相结合,并开始提出河道水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整治理念。
这两轮整治偏向于治污与生态回复和保护相结合,处于河道景观设计导向阶段。不仅实现了“河畅、水清”,更做到了“岸绿、景美”。但是,该阶段停留在静态观光的层次,缺乏可持续性,没有后续资金的保障,仍需要政府每年大量贴钱。
新一轮整治
2007 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总目标,决定全面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之城,计划用 5 年时间,分四个整治等级对绕城公路内930KM2范围内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使杭州市区河道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航运等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特有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向包括生态维护、景观游憩、人文展示在内的复合式廊道的功能转换。
相对于前几轮整治,此轮整治处于休闲游憩导向阶段,是河道开发的较高阶段,杭州市采取了搬迁工业企业、拆除违章建筑、整合用地结构、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等一系列措施配合河道整治。同时,结合河道沿岸土地的综合开发,以实现资金的自给,实现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
三、河道整治近况及实例
在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河道整治过程中,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被提上日程,河道整治与旅游规划相结合。河道整治工作正由河道景观设计导向阶段向休闲游憩导向阶段积极转变。
2008年推出余杭塘河、上塘河、胜利河三条黄金旅游线路,其整治已上升到打造水文化和水旅游的高度。尤其是胜利河整治已由封闭式的观光资源开发模式,向休闲开发模式转变。将河道整治向周围腹地拓展,为最终实现点线面结合,丰富市民的休闲游憩做了大胆的尝试。
胜利河作为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之一,其整治之初就与周围道路、区域结合考虑,尝试以餐饮、休闲为主,兼顾运河文化、南宋文化元素,打造一条高中档兼顾大众消费的特色餐饮休闲街,将业态、文化、历史糅为一体,再现江南运河繁华历史的古水街。
以朱仁民教授长期致力创作的历史巨幅长卷《拱墅河上图》为主题范本,以“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手法将拱墅历史上的著名的“北关夜市”原汁原味恢复于胜利河上,将其打造成集保护、利用、观赏、旅游、餐饮诸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拱墅北关夜市特质的古运河水街
但是,对于大部分河道的整治而言,河流景观改善和设计主要通过实施驳坎、沿河绿化等实现,河道的休闲游憩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开发的模式不能有效转变。
四、河道整治问题
(1)河道水质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
水环境不容乐观,虽然经过治理,水质情况有所改善,但从检查、检测情况来看,不少河道水体污染仍然严重,大部分河道水质为劣V类。
虽然河道的截污纳管、沿河两岸的生活污水处理等的力度都在加大,河道整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在上级领导中已得到足够重视,,但在河道实际整治中缺乏相应措施、水质依然是开展休闲游憩活动的硬性瓶颈,严重制约河道旅游的开发。
(2)河道旅游资源级别相对较低,城市文化挖掘和肌理延续不够。
在高级别旅游资源丰富的杭州,上塘河、余杭塘河等城市内河资源级别略低,且特色不够鲜明。虽然在整治地思路上也强调了对河道周围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的挖掘,但实际整治过程中虽然能够围绕“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但缺乏专业部门、人才的支持,致使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不能有效地传承,城市文化和肌理断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的失落。
(3)河道的整治开发亟需向周边拓展。
现有的河道整治开发,休闲旅游主要以点为主,局限在河道的某一节点,亟待向周围腹地拓展,结合区域、地块开发,串点成线,最终实现点线面结合,丰富市民的休闲游憩选择。
(4)河道整治开发要求与资金平衡压力大。
目前的河道整治及后期管养中,资金主要来自市政建设费用,河道自身没有创收的途径,没有有效的整合沿岸的土地等资源,实现开发要求与资金需求的平衡。仅靠单一政府出资是很难进行长期、系统、完善的河道整治、利用工程的。
五、河道整治的机遇与意义
1.发展机遇
(1)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杭州市政府重视河道整治工作,重视水文化建设,水旅游发展,并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切入点从道路转向河道,成立了专门的市区河道建设中心,计划使用五年时间按即2007-2012)对杭州绕城高速以内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要让杭州河道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把杭州打造成“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城市。
(2)水旅游、休闲旅游需求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期望不断提升,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大众化的休闲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可以预见杭州旅游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总体态势。加上杭州作为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巨大的消费潜能使客源得到保障,河道旅游开发恰逢其时。
(4)区域竞争对城市内河整治的高要求
区域发展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环境的竞争,而城市内河,作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和载体,是影响城市风格,关乎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杭州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大大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被联合国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这些都为河道旅游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是杭州的生命与灵魂,更是杭州的魅力和特色所在,河流给整个城市带来了灵气。通过河道综合整治与开发,不仅能够通过整合河道两岸土地使用空间,有效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能够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的肌理,丰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涌;能够通过创造“水上公路”、沿河自行车道慢性系统完善杭州城市交通体系;而且对于完善使 “五水”共导杭州城市格局、实现杭州“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升整个杭州市的城市形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3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