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权贤术 王善春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科学家在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水稻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均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品种混杂,对种子管理部门主推的品种了解的少,对品种是否审定意识淡溥,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且农户随风现象严重。
2.苗床播种密度偏大,秧苗质量差。插秧时间晚,且插秧密度不合理,造成积温和光能浪费。
3.施肥不合理,氮肥用量偏高,致使稻瘟病等病虫害加重。N、P、K搭配比例不合理,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用量特别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中、微量元素不同程度缺乏。
4.缺乏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意识,同时用药剂量应用不当,兑水量不足,随意加大用药剂量,造成药效不好且易产生药害。水稻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水象甲等。
二、针对以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推广应用适区、优质、丰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特别是面积大的农户更要做好品种搭配,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前期做好选种、晒种、浸种等工作。应用简塑钵盘育苗技术,适时早播,培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
3.推广机育苗,机插秧、机械抛秧、摆秧技术。适时早插秧,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块合理密植,从而充分利用好有效积温和光能。
4.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地力和化肥利用率。
5.根据气候变化和春季经常缺水的情况,及时采用综合节水抗冷栽培技术和水田旋耕旱耙技术,防止水稻延迟性冷害和障碍性冷害的发生,缓解缺水的矛盾。适当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早熟。
6.应用低残留短残效药剂,保护环境减轻药害的发生。组织专业队统一防治病、虫、草害,抢农时,降低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
三、实施精准化农业
精确农业或称为精准化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农田“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与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纷纷兴起了精准农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工技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精确高效。其技术核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同时综合了施肥、用药、灌溉、机械和品种等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的低消耗、高效率和低污染,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我国精准化农业总体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精准化施肥灌水技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机械技术、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集软硬件于一体的平台组建技术等。精准施肥灌水技术是依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产量目标,调节灌水、施肥量,选择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和施肥时期,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土资源,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效果。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引进了美国凯斯公司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用于小麦、大豆精准化播种;新疆兵团也引入并在棉花生产中得以应用,播量比原来下降了25%~4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实施稻田保护性耕作法
建立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实施少耕法,减少人为对农田土壤的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水旱轮作,减少稻田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采用垄作水稻栽培法(即水稻种植点高于株间土壤,株间土壤淹水而水稻植物根部不淹或少淹)能够减少CH4排放。垄作栽培能够改善水稻植株根部的通气条件,从而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并抑制CH4的排放。四川省农业厅土肥生态处与成都农科所引试验提出“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其主要特点包括:免耕栽培、节省投资;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避免焚烧,保护生态。在川西平原县进行扩大示范,效果十分明显。以每个工日10元计,每667平方米节支100元以上;单就种植水稻l季,每667平方米可节约灌溉水100平方米;连续8年试验结果,从第三年起每年减少10%~15%的施肥量,产量也不会降低。该模式适合在南方有水源保障的两季田示范与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6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