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科技大学:加强产学研合作 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河南科技大学组建合并后,学校明确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内最早建立的工科大学之一,工科特色和优势明显。3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的28个为工学。锥齿轮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轴承设计与摩擦学、新型功能材料、车辆设计与内燃机技术、数控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各层次的科研基地。如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培训基地;以学校共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带头人,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院士实验室。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建立了10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洛阳市工程技术中心。以上这些成为学校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
  
  产学研合作的特色与优势
  
  产学研一体化思路明确
  河南科技大学组建合并后,学校明确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目前学校领导和科技人员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在《河南科技大学2003~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方面都强调了产学研合作问题,同时学校制定了《河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专利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保护知识产权规定》以及《河南科技大学产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校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已与河南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又解决了教学、科研基地问题,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工科特色和优势明显
  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内最早建立的工科大学之一,工科特色和优势明显。3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的28个为工学。锥齿轮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轴承设计与摩擦学、新型功能材料、车辆设计与内燃机技术、数控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科研创新平台高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各层次的科研基地。如“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等研究基地以及“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和“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齿轮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培训基地学校还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院士实验室。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建立了10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洛阳市工程技术中心。以上这些成为学校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
  
  产学研合作主要做法与成效
  
  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把洛阳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学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使学校成为先进制造业理念的策源地,学校在科研开发、成果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参与洛阳先进制造基地建设,为地方经济和发展服务。
  
  联合攻关,提高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
  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攻关,是当代科技创新的两大趋势,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产学研合作,才能尽快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洛阳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院所,这些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学校加强与研究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可实现学校和研究院所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洛阳有多家国内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协助企业解决难题,争取企业对学校更多地支持,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目前学校主要借助于政府搭桥,与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唱戏,实现双赢。洛阳市政府、涧西区政府多次举行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搭桥活动,浙江新昌县政府每年都要来学校进行项目对接和人才招聘洽谈会。通过政府“引线”,改善了过去主要由教师出面,以“小团队”出击的科研格局,大大提高了项目合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大大加强。近两年,学校签订横向合同300余项,合作范围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农业、畜牧等多个生产领域。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获得了许多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如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多元微合金化高性能CuNiSi系引线框架带材的研究与开发”,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国家“973”计划“苛刻环境下润滑抗磨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与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十五”计划“轴承组件动态性能分析及试验”,与国家小麦种子工程中心合作的国家“十五”计划“旱作物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与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863”项目“电子用浮法超薄玻璃生产的智能技术及装备研发”等等。
  
  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形式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一是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学校主要搞研究和前期技术开发,产业化由企业完成二是校企结合转化,学校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或合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校办科技产业,学校分流部分科技人员,直接进行产业化开发并组织生产经营;四是校办科技产业与社会上企业结合,学校进行关键技术和杨心产品开发,向社会辐射,带动一批企业开拓新的产业增长点或提高产品质量。
  学校“逆向工程与数字化设计”科研团队利用CAD/CAE/CAM技术,在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首次进行了系列“轮式拖拉机和重型卡车”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仅70马力一个品种就达到月产2500台,年增产值17.5亿元。学校最新研发的“液压机械双功率流差速转向装置”实现了原地动力转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拖拉机履带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该产品在东方红1302R橡胶履带拖拉机上装机使用,新增产值6亿元。
  学校20世纪70年代参与开发的我国第一代401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为我国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新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在十几个厂

家生产,年创利税近亿元。
  学校与中铁隧道集团公司、中铁十八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使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实现了第四次跨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学校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铸渗表面合金化导卫板”项目已转让9家单位,生产的复合金属导卫板占全国市场的60%,累计产值超10亿元。“半连续铸造高钒复合轧辊”寿命是现用冷轧辊的6倍,目前已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
  学校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了“钢铁磷引线框架铜带”制造的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引线框架铜合金的综合技术水平,为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改变了我国该类产品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降低了我国电子行业的制造成本。
  “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建立了以学校为技术支撑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动了脱毒甘薯在洛阳、三门峡、南阳、焦作、平顶山等地市的推广应用,年推广面积4。万亩以上,平均增产幅度达到78.5%,最高增产幅度达269%。
  
  以产学研为载体,全方位服务社会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作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学校参与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与《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洛阳市骨干财源“十一五”规划》、《洛阳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洛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洛阳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规划》等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承担的“新时期河南省扶贫战略模式研究”、“洛阳市制造业信息化推进模型与实施研究”、“洛阳偃师城市一体化规划研究”等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主持完成的“洛阳市钢制办公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已经被市政府采用并实施三年,巩固了洛阳钢制办公家具产业在全国销量第一的地位。
  同时,学校面向企业、医疗、农村的生产第一线开展广泛的专业技术服务活动。学校作为省市牡丹研究项目的首席单位,承担的牡丹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使“甲天下”的牡丹为洛阳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数字化文物保护中心”,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学校的司法鉴定中心已开始在法医病理、法医中毒鉴定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目前已累计开展全国各类司法鉴定3000余例,鉴定的典型案例曾被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大河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的“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三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200余名,为河南省制造业向信息化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附属医院面向豫西地区免费培训乡村医生,并坚持向偏远山区、重病区、社区派出义务医疗队,完成了国家援外医疗任务。学校每年都承担有近20项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农学类专业的教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每年都要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场,培训农民都在1万人以上。
  
  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2年以来学校已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学校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仅2007年就外聘教师272人;学校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题目中,有93.93%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学校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全国及河南省“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河南省优秀组织单位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总成绩排名全国高校第59名;在近三年国家级学术科技类竞赛(含省级赛区)活动中,学校学生共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120项。
  学校设有国内惟一的轴承设计制造专门人才培养专业方向,被业内人士誉为“轴承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轴承专业方向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多年来学校与轴承行业的紧密合作。从197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起,学校就与全国轴承制造行业许多厂家密切合作,为轴承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轴承制造企业都有该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同时,通过与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这两个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权威科研机构长期进行产学研合作,结合我国航空、军工、机床、铁路、汽车等行业的需要,攻克了航空发动机、卫星导航系统轴承等关键技术,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国防及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利用校企合作建成了轴承CAD/CAE创新设计室、轴承专业实验室、美国ENERPAC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设备先进的研发实验基地,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2004年,学校在中国轴承行业协会的支持下,联合30多家企业,在学校建立了“中国轴承陈列馆”,成为全国行业产品和中国轴承发展史的展示中心。
  为了增强医学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领域和力度,学校先后与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方医院和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第二和第三附属医院。学校还与洛阳不孕不育症医院合作共建了“河南科技大学生殖医学科研教学基地”,与这些医院的合作实现了学校与医院的优势互补,为推动学校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学生教学实习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宽广的平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