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敏礼
汽车工业已被国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汽车工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已超过800万辆(达到888.24万辆),汽车的保有量接近6000万辆,预计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700万辆。巨大的汽车生产量和保有量刺激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并为其飞跃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汽车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也纷纷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又给本来弱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探索零部件行业发展的对策,笔者浅析了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销现状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机遇
(一)行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有8000多家,从业人员近500万,实现工业产值达6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74.5%。汽配品种从汽车部件(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分动器等)到汽车零件(缓冲器、制动器、变速箱、车轴、车轮、减震器、散热器、消声器、排气管、方向盘、转向柱及转向器等)几乎都有。汽车零部件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份额,但有待于进一步拓展,2007年汽车零部件(包括轮胎、挡风玻璃等)出口总额达285亿美元占当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二)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井喷式的增长和汽车进出量的快速攀升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已将汽车工业包括零部件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在我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优势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使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并力争使我国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基地。为支持汽车工业,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设立国家级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目前已设立了12个基地)和工业园区,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出口信贷、税收、产品配套、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合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2. 国内汽配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汽车产量为570.7万辆,到2007年就超过了800万辆,预计2008年的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汽车产量的猛增带动了汽车零部件的同步增长,汽配部件产值由2005年的3838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近70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汽车产量和汽车保有量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3. 国际汽配大市场值得期待
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也促成了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国际化。近年来,随着国际汽车价格竞争的加剧,国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采用全球汽配零部件采购方式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和优化供应结构,这又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大市场。据商务部统计,从2002至200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保持了35%的年增长率;预计今年的增长率将在35%-40%。
4. 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提供的新机遇
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正加速转移本土的汽车制造业到发展中国家去,中国因高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势头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而成为他们首选的目的国,这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重大机遇。最近,日本汽车制造商为应对北美汽车市场不断萎缩的紧迫局面,纷纷扩大在华汽车制造厂的生产规模。本田、丰田和铃木汽车公司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使在华的汽车产量成倍增长。面对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举措,欧美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制定出自己的在华发展战略。福特汽车公司将投资5.1亿美元在南京建立福特在中国的第三大合资汽车组装厂,其年产量将达到30万辆。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在上汽投资建立清洁能源轿车和低价汽车生产线。同期,德国大众也迅速推出了新型和改进型大众系列轿车;法国标致雪铁龙与东风和神龙公司制定的中期目标是到2015前后实现在中国产销100万辆整车。韩国的现代也已制定计划使其在中国汽车销量到2010年达到100万辆的目标。由于汽车整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自制率仅为三成左右,大部分零部件都靠全球采购,因此,可以预期未来3-10年内,国内的汽车零部件需求是相当旺盛的,这对处于国际化采购大潮中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壮大的绝好机会。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和出口量都在稳步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汽车市场的连续兴旺,国际采购商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青睐,以及国家对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扶持,都为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但是,仔细审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不难发现这一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仍属于粗放式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众多,但上规模上档次的却很少。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设备陈旧和老化、生产工艺和工人的技能普遍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和规模小等不利因素却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致使整个行业的平均生产效率相当低(仅为日本同行业的1/8),难以支撑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发展。
2.企业危机感不强。
很多生产企业满足于眼前的加工订单、充足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不完善的环保法规,而不重视设备的更新和引进、人才的培养和研发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
3.行业内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一味地通过低价销售来占领国内外市场,而不重视技改、科学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行业内的低价恶性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给人“低价劣质”的印象,给整个行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带来负面影响。
4.我国零部件行业缺少自主品牌。
许多企业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价格而不是品牌及质量上。该行业难以摆脱按厂商的技术要求生产、而自主研发不够甚至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局面。这样就更加剧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自主品牌的缺乏,当前我国零部件行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替他人做嫁衣。国外厂商以低价买进,对产品稍作改进甚至不作改动,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了国外某一知名品牌的“杰作”,产地也变成诸如“MADE IN FRANCE”、“MADE IN GERMANY”等,其产品的价格自然是原价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面临的挑战
1.大批量国外零部件的涌入将冲击国内零部件产业
3月2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专家组就欧、美、加三方联手起诉中国于2005年4月颁发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一案做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对超过整车价值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税率征税(25%)的做法违反相关贸易规则,要求中国更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尽管中国颁布的这一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国内部分汽车生产商以化整为零的名义进口外国新车,变相规避15%的关税差的行为,但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最终不得不执行这一有失公平性的裁决。零部件关税的降低将给国内的外资汽车制造商大批采购其本土惯用零部件提供方便,大大冲击国内原有供应商配套系统;而且,外方也可不必急于转让关键性零部件生产技术到合资企业就可达到既能分享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又能控制零部件供应的目的。
2.新贸易壁垒的出现使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受到诸多限制
新贸易壁垒,是在传统贸易壁垒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其中也包括绿色环保壁垒和社会壁垒。它使进口国不通过关税、许可证、配额等赤裸裸的手段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而是以繁琐的海关程序和海关估价制度、苛刻的技术标准、复杂的健康与环境卫生检疫、产品的能耗和排放、繁杂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进口押金制度、最低限价等软性指标不达标的名义拒绝进口,或要求退货甚至索赔,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这无疑给习惯于粗放增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通往国际市场的道路中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
3.外企涌入使国产零部件难入整车装配系统
国内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大多都建有为自己配套的外商零部件厂,并且,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包括汽车零部件巨头(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法国法雷奥等)建立的合作企业,例如,德尔福公司就在中国建立了15家合资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100多种汽车零部件和系统,已成为目前中国市场实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集团。由于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运作经验和与外汽制造商长期的供货关系,使国产零部件企业很难进入他们的配套系统的零部件厂家行列。
4.其他行业的“入侵”也会对零部件企业产生冲击
我国其他行业也已开始涉足零部件的生产经营。国内一些主要原材料生产企业已开始利用其材料成本优势参与竞争、抢占市场。如2005年6月,宝钢宣布全面进军汽车零部件产业。另外,一些IT巨头也开始加入到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来。如2005年,联想就率先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随着这些企业的“尝试”成功,许多企业也必将纷纷加入零部件行业来分享这块“大蛋糕”,这必然会使该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5. 中国劳动力的优势将逐渐丧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改革开放这30年来的成功经验也不断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吸引外资。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以及物流和航运费用的增加,印度、越南、缅甸和印尼等亚太国家将更有优势,劳动力成本更低。据通用高层透露,在未来3-4年内,通用将向亚太地区投资30―40亿美元,公司正考虑将印度尼西亚打造成亚太区生产基地。因此,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可能将逐渐不复存在。
三、加快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发展的长远对策
1.建立相关法规以维护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特性以及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特殊图谋,使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国家会频繁地采取反倾销、环保、人权、劳工标准、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对我国的出口商品设置贸易障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发展挑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合作、共同努力,阻止一切滥用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目前,应对WTO对中国进口零部件关税政策的不利终裁,我国政府可以在WTO框架内制订更具操作性的方案,以达到既可防止部分汽车制造商逃避关税,又可激励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使用国产零部件的目的。比如,中央政府可颁布各级政府用车的采购原则,对国产化率低于60%的乘用车,不允许纳入政府用车采购计划;又如,可采用降低或减免汽车购置税的办法来鼓励消费者选购国产化率大于60%的汽车。此外,政府应组织人力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最后,我国政府和汽车协会也应当对国内合资等汽车制造企业开展反倾销调查,以维护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2.组建上规模、上档次的零部件大型企业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近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生产规模小,产品趋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和缺乏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使得众多的零部件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国家可对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按区域和产品类别进行优势企业重组整合集团化,组建10―15个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国家级大型零部件集团;全面调整产品结构,以促成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升级的良性循环,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产品,如,发动机,变速器、传感器、发电机、启动电机、转向器、驱动桥等,重点研制与混合动力、尾气减排、智能化主被动安全设备,电子控制系统相关的零部件,这样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政府可在税收、融资、创新立项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集团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
3.以氢燃料汽车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新能源汽车倍受关注。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以外的所有其他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替代能源车和燃料电池车三大类。但从长远来看,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以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替代石油)为燃料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虽是目前最具商业价值的能源解决方案,但它仍依赖于石油,且不能实现零污染,因而,可以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只是一种过渡产品。最理想的汽车新能源是氢气(氢燃料电池),其次才是乙醇、生物柴油和天然气。因此,氢气燃料汽车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和主流。目前,欧美日汽车制造巨头,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宝马、丰田、本田等汽车巨头都在积极地备战氢燃料电池汽车且已研发出氢燃料电池样车,而我国已高度重视和大量支持氢燃料电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受国家科委863和973计划资助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日前已由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小量装在客车和轿车上试用,这标志着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制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技术已基本成熟,关键在于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化。一旦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产业化,将对汽车零部件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包括:高效率燃料电池技术及电池低温使用和防结冰技术、氢储藏技术、电动机技术、驱动系统控制与集成技术,辅助充电系统技术等新技术。每个零部件集团企业应抓住机遇,与燃料电池研发机构和国产汽车制造商密切合作,掌握一两个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性零部件制造技术,只有这样,我国的零部件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海外转移降低成本、扩大生存空间
前面已提到过: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渐弱化,同时资源也是有限的,并且本土零部件企业还面临着国内外资企业和国际市场竞争对手的“双重挤压”。因此,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应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做出“变革”。众所周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市场购买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非洲和南美洲,因为在这些地区,同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中低阶段,海外投资企业发展的空间较大、竞争较小。利用当地的优势如原材料、劳动力资源进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或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这样既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又拓展了市场,还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贸易摩擦,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军这些地区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汽车零部件巨头(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都已经实施或正准备启动向上述地区拓展的战略计划,这也是我国同行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需要借鉴之处。
总之,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要我们能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不断加强技术的创新、交流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适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9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