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国采购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卿芳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越来越集中于核心业务活动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活动以采购或者外包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采购职能也经历了从传统的战术职能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职能的转变。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全球采购商把目光投向中国,甚至把各种跨国采购中心迁至中国。同时,一批国内重点城市兴建全球采购交易平台,许多专业采购展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长,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为跨国采购开辟绿色通道。这种新变化趋势必将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对供应商向价值链高端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跨国采购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 采购商品种类繁多,突显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跨国采购总体上还是以原材料和中等以下加工深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采购的商品种类繁多,而其中又以家用百货、纺织、家电、食品四大类体现中国制造比较优势的商品为主。需求量较大的产品有:玩具、工具、五金、园艺用品、休闲家具、体育用品、旅游用品、箱包、节日用品、家庭用品、服装、家用纺织品、家庭视听器材、空调、微波炉、照相机、吸尘器、小家电等。在其他的产业链条中如化工、钢铁、通信、高端化妆品、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主导的行业中,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商品不仅主要集中于技术标准化的零部件和包装等价值链低端环节,并且数量非常有限。例如迪奥的化妆品主要在中国采购包装并进行组装,目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对中国本土化企业的采购数量仅仅占其全球采购量的10%。
  2 采购区域相对集中。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武汉、重庆。沃尔玛把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搬到深圳,通用汽车、IBM等2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了独资采购中心,在上海,上海跨国采购促进中心和上海跨国采购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个月,就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联合利华采购中心也在此挂牌。目前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和跨国采购组织之所以选择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建设采购基地或采购中心,因为这些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物流系统、信息系统),服务系统(金融服务、会展服务),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能力,专业人才优势。
  3 采购市场竞争激烈。供销双方谈判地位不平等。影响供需双方谈判地位的因素很多,包括供应商的规模,供应市场的竞争结构,供应商品对采购商战略的影响力或者是否具有瓶颈作用,采购商的竞争战略。目前在我国的采购市场中存在无序竞争和不规范行为,采购方要求严格,甚至滥用市场地位提出苛刻条件,而我国中小型企业居多,行业竞争结构多半趋于完全竞争,在与采购商的议价谈判能力中处于不利地位。一般而言,百货类商品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中家电、酒饮、个人护理用品、清洁用品等个别部组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一部分的商品厂家数目少,进入壁垒高,品牌为公众所认可,在与零售商的谈判中存在较强的议价能力,而食品和生鲜类商品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4 采购利用现代化的协作信息技术向供应链电子集成化发展。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它们的发展也促进了采购全球化。目前,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网络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进出口贸易通关系统,现代物流系统。通用、福特、戴姆勒・莱克斯勒三家公司已经建立全球最大的汽车专用采购网络市场,每年250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在互联网进行。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估计达到8.5亿美元左右。未来十年,国际贸易的1/3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在过去的10年里,技术已使整个零售行业改头换面。早期的沃尔玛唯一拥有的处理系统是底帐和铅笔,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不惜投入4亿美元巨资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全球联网。
  5 采购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优化。目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集团全球采购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在我国采购额所占比重还不到3%,与我国巨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极不相称,因此全球采购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当前情况看,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主渠道。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不小,但在一般竞争行业,即便是“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规模仍然偏小。不但如此,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的地区和行业分割、壁垒,致使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迅速聚积有效资源,同时,也难以成为采购商强有力的谈判对象和供应链伙伴。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驱动要素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采购的驱动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国别采购的特定要素,影响跨国企业在华进行采购的基本要素可归纳为4流,即价值流(Valueflow),代表产品和服务从资源基地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性流动:服务流(Service flow),指得是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系统;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指建立交易信息平台,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关于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信息的双向流动;资金流(Cashflow),指建立交易资金平台,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关于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资金的双向流动。在满足其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有其特定的驱动要素:
  1 中国市场驱动力。过去五年中国大陆经济每年增长10%以上,高居世界第一位。如果这种成长的趋势再持续至2000年,届时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人口将再增加至目前的两倍,可达5至7亿人,消费能力更高达每年人均6千美元,约等于今天的美国。如今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消费增长的惯性也愈强,预计2007年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的首要驱动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消费结构由吃穿向住行方面的升级带动了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投资加速也给我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 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国际市场占有潜力大。2002年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或者是“世界生产中心”的呼声日益提高,其所依据的事实基本上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标志性的是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据统计,2004年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多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加工业外移至周边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因为我国内地的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已经比较强大,

日本向我国、东南亚国家转移服装加工业。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向大陆投资建厂,从过去以成衣出口为主转变为纺织半成品出口为主。
  3 廉价成本驱动力。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好处是劳工成本低,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墨西哥的六分之一。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中国目前正进入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又负担较轻的黄金发展时期。成本问题往往决定着跨国公司国外投资设厂的厂址决策。但是,这种由低廉的非技术性劳动力所带来的廉价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由其引起的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所抵消。而我国存在着非技术性劳动力和技术性劳动力双低廉的状态。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高等教育的普及,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大量低廉的高素质人才。
  
  三、跨国采购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产业的积极影响
  1 推动我国产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跨国采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已是不争的现实。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更多的是依赖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而对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竞争能力的制造业产品,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自营出口开拓市场,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很难进入到国际生产和国际市场的主流领域。在华的跨国采购,将为我国企业利用跨国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网络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会。
  2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都处在一轮新的调整过程中,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既要从自身经济发展要求来进行主动的调整,也需要在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早作选择。因此,国内企业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并纳入跨国采购网络,可以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在与跨国公司即竞争又合作的互动中,提高市场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强企业学习的能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一般而言,对供应商的评估除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之外,还包括财务状况、生产条件、物流条件、配合意识,甚或环保、健康和安全、劳工问题这样的社会责任等等。
  3 推动我国金融、会展、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物流在零售行业占具50%以上驱动力,因此谁控制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目前全国参与流通行业的企业多达4.7万多家,其中民营与个体经营占很大比重。这些企业地域性强,行业操作不规范,配套环节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运用能力低下,人员素质较低。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着运输物流成本过高、运输时间过长、安全等问题。这样不但相对成本高,而且在双方采购谈判上也会发生冲突。只有生产商与零售商结成物流链,才可以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以物流业为例,跨国采购商持续、集中和批量采购出口。促进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职能,推动了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步入快车道。据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2003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物流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
  (二)对我国产业的消极影响。
  1 为我国制造商,特别是那些过去以内销为主的多数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市场、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的机遇。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使我国企业过度依赖这些跨国零售渠道,缺乏自身渠道开拓的能力,甚至沦为外资的贴牌工厂。目前国内供应商与跨国采购商合作时,一般分为贴牌生产和自有品牌供货两种方式,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与跨国企业相比实力悬殊,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上都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中,其自有品牌被认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 供应商在与跨国采购合作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资格认证和要求,例如家乐福会指定专门机构对供应商生产各环节进行质量测试和监督,审核合格才能成为供应商,这诸多的要求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使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
  3 外资企业的进入,改变了中国市场的原有结构,市场变得更加集中,出现了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局面。市场地位的增强改变了传统供销双方的关系,而外资企业也正在利用他们的商业地位进行种种不正当竞争,压榨供应商的利润,向供应商转嫁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9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