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复苏之路并不平坦:2010年世界经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在超常规的政策干预和应对下,国际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全球经济急剧下滑态势得到遏止并且趋稳好转。在经历2009年的大调整后,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适度增长,但也不能忽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各国政策制定者不仅面临着如何适时适度地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艰难选择,而且也面临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巨大考验。
  
  一、主要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呈现不均衡状态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恢复增长,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为此,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或机构也改善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期前景,纷纷上调预测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在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
  从目前形势看,在制造业反弹和库存重建的带动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止跌向好,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活动的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复苏迹象逐渐明显而广泛。展望2010年,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复苏阶段,维持目前缓慢回升的态势。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3.1%。但是,相比过去大规模衰退后的复苏力度,这一复苏程度将是相对偏弱的。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各国和地区的复苏步伐会明显不同,复苏速度参差不齐。其中,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实现快速增长。
  在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陷入衰退。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收缩3.4%,美国、日本及欧元区三大经济体经济均为负增长,其中日本跌幅最大,欧元区跌幅超过美国。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和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日本经济在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在第三季度先后触底后,出现了由收缩向缓慢复苏的转变。目前,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处于恢复增长中。
  
  
  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将普遍继续复苏,但增长依然乏力。IMF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实现1.3%的小幅增长。从复苏力度的次序看,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做出了不同预测。OECD认为,美国有可能最快(增长2.5%),日本次之(增长1.8%),欧元区最后(增长0.9%);IMF认为,日本有可能最快,美国次之,欧元区最后,因为亚洲地区经济高增长将为日本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无论怎样,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将是低速的、平淡的。
  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家庭和金融部门受到重大冲击。受家庭净资产缩水影响,加上失业率居高,私人消费欲望和能力短期内难现大幅恢复;而金融部门“去杠杆化”的调整尚未完成,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信贷市场仍然偏紧,这一切都必然会制约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复苏力度。在经历这场危机后,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挑战,面临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考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提出要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但从成本和产业规模看,新能源、新材料的成本远高于现有的能源和材料,其产业规模也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如果发达国家经济不能蓬勃发展,世界经济将不会强劲增长。
  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出口需求下降、外部资本流入骤降、投资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海外劳工汇款减少等,其整体经济明显减速。但在亚洲经济表现强劲的带动下,2009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展望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IMF预测,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由2009年1.7%的小幅增长恢复到5.1%,高于发达国家3.8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增长率将达到7-3%,居全球各地区的首位。
  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的亚洲经济体表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发挥了拉动全球经济回暖的火车头作用。IMF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将分别增长8.5%和9.0%;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和6.4%;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收缩7.5%后,2010年有望增长1.5%;巴西经济在2009年下滑0.7%,2010年将增长3.5%。危机前多年高速增长夯实的经济基础、较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存贷比、果断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均决定了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在经历了本轮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强于发达国家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其经济实力和引领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和深入,并将在全球金融和经济架构的重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反弹明显,但基础还较脆弱,全面复苏动力不足,各国经济好转主要是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所推动,整体经济活动依然远低于危机前水平。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金融市场仍存隐患,失业率高企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贸易保护压力还在,全球资本流动尚不稳定,通货膨胀风险增大以及财政赤字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动荡。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上述各因素对各国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府政策调控带来的挑战。
  
  一是失业率高企风险。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目前美国及欧盟存在着9-10%的高失业率,日本失业率也在5%以上。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的就业要到2013年才有望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可能在2010年开始恢复,但要到2011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各国普遍高企的失业率将制约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支出的扩大,从而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
  
  二是通货膨胀显性风险。在应对危机中,各国央行纷纷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同时采取定量宽

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过度宽松的货币供应积累了通胀风险,增大了市场的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改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上升,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生产和消费物价指数呈现环比波动上升的走势。2010年,在流动性过剩及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全球通胀压力难以削减,通胀风险可能将从隐性风险渐变为显性风险。
  
  三是经济刺激政策调整风险。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过晚退出则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一个艰难抉择。可能的结果是,2010年上半年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仍是刺激经济增长,下半年如果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各国经济政策将发生一些转变,部分刺激政策将逐步、有序地撤出,以避免形成新的泡沫资产,促使世界经济在复苏之后能够平衡而持续地增长。
  
  二、世界贸易呈恢复性增长但增速低于全球经济
  
  2009年是世界贸易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发展中国家出口受阻,加上贸易融资的限制,全球总需求急剧减少,导致世界贸易和生产大幅萎缩。自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贸易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贸易下降的幅度远超过全球经济下滑的幅度,主要贸易国家的进出口额以20-40%的幅度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降幅将超过10%,回落到2005的水平,这也是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
  导致过去一年来全球贸易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贸易下降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缺乏需求所致,而不能归咎于贸易体系失灵。由于各国经济规模缩水导致缺少必要的进口需求,并且需求减少的范围比过去更加广泛,最终造成贸易额极度萎缩,贸易下降速度加快。贸易的收缩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危机蔓延的载体、扩散的渠道,而且还是一个加速器,加速了世界产出的收缩。
  在这场危机中,各大类产品的贸易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其中,燃料和矿产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制成品和农产品贸易,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所致;而制成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农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汽车和钢铁产品的降幅是最大的。据WTO统计,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全球钢铁产品贸易分别下降38.0%和11.5%;汽车产品贸易分别下降47.1%和45.8%。这两类产品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的重点产品。
  随着全球经济止跌企稳,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形势开始好转。贸易急剧下滑态势受到遏止,贸易额环比增长回升,同比降幅收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基本在3月或4月触底,此后从低点恢暖的迹象更加明显。目前,全球贸易改善的态势继续增强,但贸易恢复的进程尚不稳定,仍较脆弱。展望2010年,在全球经济前景向好的环境下,世界贸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幅不仅低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长水平。IMF预测,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萎缩13.0%,2010年恢复增长2.7%,低于同期世界经济3.1%的增幅。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和好转,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尤其是2009年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回升幅度明显加大。截止2009年11月,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2008年12月上升41.1%,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6.1%,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26.8%,金属上涨37.3%,能源上涨53.1%,但价格水平仍低于危机前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供求关系继续主导初级产品市场,但外部非经济因素对商品市场走势产生着很深的影响。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与同期美元贬值及投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将为国际商品市场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商品的需求将有所增加。若仅从供求关系看,预计在全球经济明显复苏之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但鉴于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因此不排除因美元贬值、避险、储备或投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行情的可能,特别是包括美元走势在内的金融因素仍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升势,但美国的低利率、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等因素预示着美元将继续贬值,这将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条件。
  自2008年底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持续上升。2009年,尽管各方一再承诺要摒弃贸易保护政策,但各国采取的限制贸易和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呈现增加之势,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符合WTO规则前提下提高贸易壁垒,即利用贸易规则的模糊地带实施贸易限制的做法不仅存在,并且日渐蔓延,比如越来越多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提供出口补贴、在约束关税范围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有意滥用贸易技术壁垒等。在这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发达国家更青睐于采取出口补贴和相应支持措施,而发展中国家的措施种类多样,出口补贴、提高关税、进口禁令、非关税措施等。作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正被充分运用。截止2009年10月底,2009年以来全球已发起反倾销调查171起,反补贴调查28起,保障措施调查26起,立案数量明显增多。
  从实践看,各国实行的贸易限制措施大部分针对传统上受保护的行业,如奶制品、钢铁、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及鞋类产品、化学制品和塑料等。据WTO统计,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农产品首当其冲,受新出台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最大,约占全球受影响进口额的35.5%;其次是钢铁产品,占28.2%;机电产品居第三,占9.3%;纺织、服装和鞋类居第四,占7%;居第五位的是矿产品,占4.5%。上述五类产品占全球受影响进口额的85%。但总体上看,贸易壁垒的提高只影响了很小一部分贸易额。据WTO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只影响到世界贸易额的1%。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会成为主流,但要看到,贸易保护行动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虽然有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对特定

出口商来说就意味着市场的封闭。另外,贸易保护措施从表面上看仅是对某一行业进行限制,但事实上其负面效应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被制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各国都采取加大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因此,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是全球共同的任务。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各国政府大规模地放松或停止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展望2010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将难以减轻。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国家仍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各国政府也将难免不断屈从于保护主义的压力,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会继续存在。对此,各国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避免其恶化成为更大的问题。
  
  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温和复苏态势
  
  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全球跨国公司短期内的对外投资计划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导致全球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UNC-TAD)统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979万亿美元下降了1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骤降29%,为962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继续保持增长,增幅为17%,为6210亿美元。
  2009年,全球FDI下滑趋势持续,而且变得更加显著。UNCTAD预计,2009年全球FDI将下降30-40%,跌至1.2万亿美元。与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FDI在全球各地区均有下降,预计发达国家的FDI将下降60%,是导致全球FDI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发展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也将出现25-40%的降幅。
  跨国公司撤资增加以及跨国并购减少是导致全球FDI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采取了抽回投资、收回公司内部贷款以及偿还母公司债务等行为,以降低成本和配合企业重组。2008年末到2009年上半年,一些国家的撤资额超过了外资流量的总额,给这些国家的外资存量造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受金融市场紧缩和跨国公司现金短缺影响,跨国并购活动大幅减少,跨国并购交易额剧减。据OECD预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可能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最大的降幅。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OECD成员的跨国并购额将大幅下降60%,由2008年的1万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4540亿美元,而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并购额也将锐减,降幅为62%,由2008年的1210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460亿美元。不过,自2009年第三季度,伴随全球经济形势趋好和投资者信心的部分恢复,美国和欧洲企业并购活动出现活跃迹象,并购交易有所增多。
  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变了FDI的格局。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已升至43%。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已占南亚、东亚、东南亚区域外资流入量的一半,占全球外资流入量的1/10。这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促成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FDI流动格局的重塑。
  在经历2009年的大幅骤减之后,再考虑到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都已显示逐步回暖的势头,可以预计,2010年全球FDI出现温和复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UNCTAD预测,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可望回升至约1.4万亿美元,2011年有可能进一步升至1.8万亿美元,基本达到2008年的水平。预计那些对商业周期变化影响较小,并且需求基本稳定的行业(如农业综合产业和某些服务业),以及拥有长期增长前景的行业(如制药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推动下一轮对外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上,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UNCTAD在《2009-2011年全球投资前景调查》报告中将“金砖四国”列于未来对外投资最受青睐的五个国家之中,具体排名为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实际上,近年来,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而且它们自身也正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者。据UNC-TAD的数据,2008年,大约1/5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近3510亿美元)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与1990年相比实现了50倍的名义增长。可以预计,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态势明显,全球经济资源将可能更多地流向新兴经济体,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本文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