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晖
[摘要]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但由于结构型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政府、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应做出积极努力,已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大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主要表现为结构型不平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初次就业率是影响整个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
自2006年起,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这一规模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就业群体,其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从而决定了新的就业岗位的增长必须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
失业的大学生正在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当这一新失业群体逐年累积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时,就完全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会酿成巨大的社会风险。
2 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2.1 某些现存的国家体制和制度阻碍了大学生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上的脱节,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成为阻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一是“所有制壁垒”阻碍大学生就业。和国有单位相比,大学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限制和缺陷,这种“所有制壁垒”成为高校毕业生流向非国有制单位就业的严重障碍;二是“二元制”管理制度阻碍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在户口、劳动管理方面仍实行着“二元制”的管理制度,户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三是就业保护主义阻碍大学生就业竞争,在就业保护主义政策下,外地生源很难在这些地区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就业岗位。
2.2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误区”。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学历,轻能力,很容易陷入用人“误区”。一个岗位,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更高学历的毕业生,相同学历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名校毕业生。这种普遍的用人机制,是导致非名校和大量本科、专科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普遍意义上的人才配置的误区和浪费。
2.3 高等教育增长速度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高校毕业生2002年的达到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严峻。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较快速度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减员增效、政府机构精简、都造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下降,因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2.4 毕业生本人对未来期望过高,就业信心与能力不足等等原因。一是期望值过高。虽然大学生已走出了对薪酬期望过高的误区,但对薪酬福利的要求还处于偏高的状态。因而与企业所能提供的待遇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就业信心不足。以2006届毕业生为例,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所做的调查显示:20.08%的学生表示“自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42.96%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能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毕业生刘,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自身的素质缺乏信心。三是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许多毕业生就业选择外企、国企政府机关。择业地点选择在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四是就业过于慎重。有些学生有一次就业终身不变的从一而终的思想。除非找到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否则就不就业。这些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3 对策建议
3.1 逐步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调整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设置择业期、改变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签约的“一次性就业”模式,允许毕业生在择业期内采取灵活的实践方式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创业经验,形成“在择业期内,毕业生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毕业生就业模式。
3.2 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恰恰处于供应缺口。应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既能让更多人的受到高等教育,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3.3 社会要更新就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社会要形成适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就业和用人态度,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逐渐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禁止就业歧视,摒弃学历崇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3.4 政府须出台指向明确的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改善。政府应当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公平、规范的就业市场才有利于长久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这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亦有帮助。
3.5 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3.6 鼓励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