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桂江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做到:
1 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引导性,发挥教师的引领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注意通过语言示范,创设充满浓厚求知欲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情况,做好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实现师生的共鸣、共振。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参与,实现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 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有意识的设置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逻辑结构,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设置课堂程序,力求有力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过程,现在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都正值一个发展的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紧扣化学的学科特点,从感性入手,让学生由浅及深的逐步去接触化学,从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到物质的结构,到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这样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学生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掌握、发现、探索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有助于学生探究意思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 注意化学实验的启发性,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更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分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的教材中,也确实的体现了这一点,新的教材中的探究实践,一改原来的验证性实验而为探究性实验。结论的未知性恰好是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组成、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思想,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通过KClO3,与MnO2的作用下的生成O2和H2O2在MnO2作用下生成O2的对比实验,引进催化剂的概念,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反应有相应的催化剂,某种物质相对某些特定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学思想的构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的培养和形成。再如在进行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通过实验探究化学质应中的质量关系,再引导学生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对“守恒”这一概念有更广泛的理解。
4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适当的启发、点拨。如新课的导入、学习兴趣的激发可用质疑法,创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难点的学习可用比喻实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这对比、类比、联想、迁移等方式,达到豁然开朗、顿悟的目的。同时注意知识的递进性。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5 注意学生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适时的结合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方法和方向的教育,科学探究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方法。学习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要做到既学知识又研究学法,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分析的方法、论证的方法等。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同时,能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自豪,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