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闾加丽
【摘要】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本文从实践的层面思考了如何在化学课堂上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如何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导,以及如何依据化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进行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等问题。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讲初中化学“绪言”时,我首先问学生“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等一系列问题,并列出一些与“火”有关的话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其设疑激趣的效果是显著的,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倍增。
现行的化学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性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是收不到应有教学效果的,教师应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领会的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做好优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于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要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如有条件进行学生实验的,教师一定要先讲明实验的注意事项、重点、难点,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指导,并根据实验的进程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除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外,课堂知识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此外,速度适中、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的教师语言可以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实验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
初中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比如,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应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也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增强记忆效果,巩固学习成果。
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握好方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收稿日期:2008-3-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