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头脑风暴对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汉华

  人是思维活跃的动物。但人的思维又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态势,也就是容易用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举个例子,笔者有一位初中同学,用摩托车载客营生。某天载着一位健壮的中年男子走在一条偏僻的小路,那男子忽然用一把闪闪的水果刀按住他的喉咙,喝令他停车。掏尽他兜里的钱,还刺了他一刀,抢了他的摩托车扬长而去。从此,一有健壮的中年男子坐他的车。他就会感到不安,首先就会想到:这人会不会用刀架着我来抢劫?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也叫做思维定势。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惯性思维。人教版初中化学有这么一道习题: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指出这种物质组成的元素。正确的答案是:这种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含有氧元素。而在配套的辅导资料中,又有这么一道习题:某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分解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指出这种物质组成的元素。大部分学生在做这一道题时,不假思索就回答:这种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含有氧元素。你看,学生的思维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辅导资料的题目与课本的题目比较相似,学生有了前道题思维的经验,后道题的思维就定格在前道题的思维上了。同样,老师的教学也会出现类似的思维定势。比如对某一难点的突破。这一节课是这样处理的,效果似乎也很好,到另一个班上课时也就会同样的处理。
  由此看来,思维定势对思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还能阻碍人的发展。
  
  一、思维定势对教学存在的消极影响
  
  人的思维随着知识的积聚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而日臻成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仍然属于初级发展的阶段,文化知识的薄弱,人生经验的匮乏,必然造成其思维的片面性和间断性,这个时候,思维定势最容易产生,也最容易阻碍其发展,消极的影响一旦出现,对其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1 思维定势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
  学生学习知识,归根到底就是学会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思维定势的产生,会让学生更加注重对知识运用方法的归类,以求得到一种应付万变的良方妙策。这样。遇到同类或相似的问题,就用同一种答案来回答。说白了,也就是背诵答案,不求甚解。上述所举的化学课上发生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2 思维定势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盲从和模仿。
  由于升学率的压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类型与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帮学生把各种各样的例题归纳类型,归纳解题的方法,让学生今后考试有法可依。老师运用题海战术,略略改动数字。改动问题,让学生在永无休止的训练中去熟练运用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固定在老师设置的框框内,以至使学生机械模仿,盲目跟从。导致了思维形成消极的态势。
  
  3 思维定势阻止了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定势固有其良好的一面,也就是给以后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成功或失败的借鉴,让人不至于摸不着北,有时也可以让人循着熟悉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但是,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后,在人的思想中就留下十分深刻的痕迹,新思维以形成和发展,必然难以应对解决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问题。
  当然,思维定势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它也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只是有什么办法能尽可能减少其中消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呢?
  有一种办法是值得尝试的。
  
  二、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上对思维定势的冲击
  
  1939年。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在研究精神病人的思维时发现,精神病人尽管思维紊乱,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他们会象暴风一样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因而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ing,简称“BS法”)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思维方法: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大脑对某一方面的问题产生迅速的联想,会生成许多想法,这些围绕主题的想法,往往在解决问题时能形成新的思维。新思维的出现,打破了思维定势对人类思维的约束。
  
  1 头脑风暴冲击教师对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经验的迷信。
  课堂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老师应当知道,一个学生有一种思维。甚至有多种思维,当这些思维进行叠加或碰撞的时候,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课题组成员王海坤老师曾经在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会上介绍,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时,他根据参考书的意见和自己多年对教材的处理,形成了这样的定势思维:这篇课文通过百草堂自由快活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活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后来参加了广州市教育科研课题《Bs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后,处理课堂教学的思维有了一定的转变,同样讲授这一节课,课堂上尝试着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指导学生进行研读赏析,让学生细致地挖掘作者渴望追求快乐,控诉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思想束缚的思想情感。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归纳后竟然提出了几种他教了多年也从没有注意的细节:竹门、大匾、画着古树和肥大的梅花鹿的挂面,这些说明书屋有一种新奇而不古板的情调;教书先生的桌上虽然有一把戒尺,但却不常用,这说明书屋的制度对儿童执行得并不严厉;朗读时还可以搞些恶作剧,说明先生有时也很通人情;下课后还可以到小花园里玩,扎纸盔甲,画画儿等,也说明书屋里有很多生活的乐趣。综合这些描写,不能说明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也不能说明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只能说明,作者通过对儿时在百草同和三昧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好动的心理。老师当时是很震动的,经过认真思考,这样的结论的确更符合课文的意思!从这个例子看,教学上运用头脑风暴法,对促使老师改变思维定势,是很值得引起关注的。
  
  2 头脑风暴冲击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
  读了那么多年书,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都会有他自己相同的习惯,这是长期学习行为的一种积累。当中有些习惯我们是不宜提出的,如死记硬背,将各学科知识孤立化。这样的学习习惯只能形成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甚至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学生是这样学习的,老师讲的全都把它抄下来。然后花大力气把它背熟。根据艾宾斯浩遗忘规律,这样的学习效果很明显是低下的。曾经有很多人研究过提高理解记忆效率的方法,笔者认为,运用头脑风暴法帮助理解记忆,就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方法。笔者曾经听过本校曾国标老师讲授电的三要素这一节课,对于电的三要素:电压、电流、电阻,由于是抽象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曾老师就通过头脑风暴法,用五分钟让学生自由畅想,想出一个最容易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方法来。五分钟后,老师集中学生们的想法,居然把黑板写得满满的:有把电流比作水流,电压比作水的高低差,电阻比作水里长着植物对水产生阻力来理解的;有把电流比作人体血液循环,电压比做心脏供血产生的压力,电阻比作血管里的脂肪来理解的;有的甚至还把这三个概念与古代押解犯人联系起来来理解……多不胜数。你看,这不就比老师唱独角戏好吗?不就比强行让学生死记好吗?头脑风暴法首先讲究的是点子的数量,然后从中寻找高质量的点子。很明显,这样还能大大地扩充学生思维的空间,往往能突破学科知识的屏障,从而摒弃固有的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就会觉得更加有趣,体现“易学”、“乐学”的要求。
  
  3 头脑风暴刺激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
  新课程标准表述得相当透彻,新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全人”的发展。这说明,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准的思维更加开阔,更有深度,谁的发展就把握了先机。笔者刚完成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Bs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回顾这三年来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那思维活跃的程度,真可谓意想不到,异彩纷呈。有很多点子,连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是想象不出来的。相比之下,对照班学生的思维就平淡很多了。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曾经组织学生实施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找仪器来安装一个发生装置。好家伙,全班52人,居然摆弄出37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发生装置!要知道,课本出现过的才只有3套啊!可见,敢于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那种思维爆发的程度,是让每个老师欣喜若狂的。
  课堂上指导学生适时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培养学生发展新思维,改变不合理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大有帮助的。我校实施三年来,无论毕业班学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还是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率,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运用头脑风暴法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是值得尝试和继续深入研究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