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违纪违法与高等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不能够脱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因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不仅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与高等教育的现实和发展紧密相关。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违纪; 违法; 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学生作弊、偷窃、打架等违纪案例不在少数,大学生受到派出所的治安警告处罚也不是个别现象,乃至发生云南大学“2.23”马加爵特大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天津大学生马晓明因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自感无法交代而杀死父亲和奶奶等一系列大学生犯罪的案件。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涉及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心理因素、日常管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然而,笔者认为,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不能够撇开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和接受的教育,不能够脱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不仅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与高等教育的现实和发展紧密相关,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来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一、大学生违纪违法现象发生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社会太多的关注和厚爱,是“天之骄子”,在大学生中发生违纪违法的行为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市场经济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信仰缺失导致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家庭溺爱助长了孩子惟我独尊的优越感等等,而高等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联。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世纪之交,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仅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就可见一斑。近十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4倍多。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接近1500万,在学研究生超过90万。中国的高等教育由此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总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大学生中违纪违法犯罪逐年递增的现象我们也可从高等教育自身找到一些原由。笔者认为,尤其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协调。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为了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不少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好好玩过,而是不断地上各种文化知识的辅导班,学各种艺术特长,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别的孩子学得多一点、好一点,不输在起跑线上,能够过好高考这一关。而结果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也不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变化了,离开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离开了中学老师的盯人战术,虽然年龄见长,甚至已经成年,但生活自理能力还没有养成,一进大学就遭遇诸多不适应。有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很快适应了,但也有很多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者口无法适应。有人觉得外国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很强,其实是与外国从小一贯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也在逐步借鉴国外大学管理的理念,对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管头管脚,但出现的问题不少,所以有的高校又开始严格管理。但是严松标准很难界定,而且各方要求不一,学生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实现自己的事自己主张,而家长因为鞭长莫及就寄希望于学校加强管教,社会则要求高校要保持稳定。高校究竟要不要管大学生,以及如何管,管到怎样一个程度,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
  第二,教育的内容与育人的宗旨不协调。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为人民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育人为本,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笔者认为,称得上人才的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人才首先应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既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教学生学做人。但不知从何时起,教书与育人开始分离,专业教师只管教书,只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和知识灌输。而学生的德育则全系于学生辅导员一身,尽管辅导员对学生无微不至、关怀备至,但是收效如何很难衡量。在近年上海高校布局调整中,几乎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辟了新校区,且新的校区都在距市区几十公里开外,两地办学,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不方便。很多学校都存在“四点一刻”现象,也就是到了下午四点一课,行政及教辅部门的老师都陆续准备下班,至于专业教师通常是上完课就要赶班车回市区,学生与老师少了交流、探讨学问和人生的机会。此外,有些教师忙于从事副业或兼职,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外更无暇顾及指导学生的学业,解答学生的疑问,更谈不上以自身的人格风范来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智育与德育相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相分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个别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由此发生了违纪违法的行为。
  第三,学校管理体制与学生特征现状不协调。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较强的行政管理的色彩,在工作中,强调对学生的管理多,“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工作,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问是否符合广大学生的根本意愿,作出有关学生处理或处分的决定也不顾及正当程序以及是否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实行交费上学,分担了高等教育的成本,自然心理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消费者的意识,要求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先进的设备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保障。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有他们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总体是好的,呈现出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倾向是突出的,表现在理想信仰上的虚无失落、价值观念上的自私功利、心理素质上的薄弱脆弱、人文素养上的漠视缺失以及行为模式上的偏差失范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在性格特征上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热情,维权意识强,敢于向老师说“不”,勇于向老师和学校主张自身的权利,希望和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体制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由过去那种僵硬的、刻板的管理转向主动的、人性化的服务,并进一步趋向引领学生发展、为其人生导航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四,大学生心理水平与生理年龄不协调。大学生基本上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虽然身

体机能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心智仍未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尤其薄弱。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集父母亲朋的宠爱于一身,在中学里又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从小到大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挫折。譬如刚进大学,有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环境适应问题和心态调整过程。因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在以前的求学过程是属于学校乃至地区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一方面本身从学习上讲,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有些同学也许学习并不一定刻苦努力,但是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特长,成为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而一心只顾学习、行动仅限于教室和寝室的学生反而觉得融入不进大学的氛围,特别是当那些平时看上去不怎么用功却获得了奖学金,而自己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时,心理不平衡就产生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压抑。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还会有许多问题轮番考验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入党推优、奖学金评定、评选各类先进、社会实践等等,大学生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有的同学由于自我调整不及时,就会陷入自责、自卑等状态中并无法自拔,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行为甚至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第五,学习上动力与压力不协调。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中分别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学习上的动力不足或压力过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不如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大学生,也不如90年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除了考试前夕要突击几天外,平时几乎不要复习,一般也没有作业;而一些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小,尤其是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省市的重点中学,学习上有竞争,对于一心向学的学生来说,压力自然不小。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导致有的学生可以放松玩乐而无所谓,逃课、睡懒觉、打牌、打游戏、谈恋爱等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违法犯罪一定程度上也是“闲则成非”的必然结果。而学习压力过大则导致有的学生身心过于紧张,甚至心理上产生问题,有的学生会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为求考试过关或取得好成绩而不惜铤而走险动了作弊的念头,个别学生还发生了替考的严重违纪行为。学习上的动力不足或压力过大反映出现在的教育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评估学生的学习优劣,一般来说,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大家都可以顺利通过考试,都可以毕业,而学习好坏与今后的就业又没有非常必然的联系。因此,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变,靠学生辅导员的说教和检查,大学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为什么―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孩子到大学后会违纪谌至违法犯罪,且这种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共青团员,个别还是党员同学,这确实值得思考。应该说,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而成的,上述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内因。预防大学生违纪违法也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高校首先要采取积极的举措。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目前急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和发展。
  (一)悉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两个矛盾
  去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之前实施了十五年之久的旧《规定》相比较,新《规定》在理念和制度上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尤其是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如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等等。一段时间以来,各高校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规定》的精神,着重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立、改、废的清理,迈出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可喜一步。然而,在给予违纪学生陈述、申辩、申诉等权利、实现学生权益救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从着眼学生发展、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出发,育人工作应体现主动性,应着眼于预防大学生违纪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还应当引导学生处理好以下二个突出的矛盾。
  一是处理好被人管与自己管的矛盾。大学生都希望有自我空间,“我的地盘我作主”,因此学代会上有些学生代表甚至发出了“寝室卫生检查是否合法”的质问。但是大学里的自由是相对的,学生在校仍然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甚至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宿舍内,为了督促同学们营建文明、健康、卫生的住宿环境,学校安排宿舍管理员每日巡查寝室卫生,进行评比打分。因此处理好被人管与自己管的矛盾,妥善地找到两者间的最佳平衡点是大学生要努力去尝试的。从学校角度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安排学生加入到有关学生事务的处理中来,而且应当主要依靠学生来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如寝室卫生检查、自行车停放管理、校园环境打扫、就餐秩序督察等,.都可让学生参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了,才会产生自我教育的成效,从而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并把校纪校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是处理好要我学与我要学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不能正确处理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选拔顺利进入大学殿堂后产生了松懈的想法,因为有的学生认为十年寒窗都是为了父母在读书,是家长十年如一日督促孩子刻苦学习,而进了大学父母也不如往日那么盯得紧了,因此自身也放松了。此外有的学生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调剂专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学校对抱有这些想法的同学要及时引导督促,组织学长座谈会、多为低年级同学创造与高年级同学或研究生以及成功校友的交流和沟通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专业以外,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第二学士学位可供学生选择修读,大学园区高校互相之间也开设了跨校选修,本校承认学分,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对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很有益处。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又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时,他们就会全力以赴投入到行动中,而没有时间整天胡思乱想,也不会去做违纪违法的事情了。
  (二)高等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有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础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素质教自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推进,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缺位的情况。“十一五”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这不仅包含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含义,更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素质教育应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深化。高校除了教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外,更要重视培育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充分珍惜和利用校史资源。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办学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它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精神和校风形成的过程,它见证了建设者以校为家

的创业精神、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莘莘学子刻苦学习的成才报国渴望,可以有效地激发在校大学生珍惜机遇、爱国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与时俱进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创新方式方法。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互联网、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等都与学生在校生活密切关联,如何抓住这些新阵地、使学生党建、团建以合适的方式进入其中、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扩大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的新课题。
  3.完善帮困机制,增大帮困力度,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在增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高校都采取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辅之以学费减免、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举措,在一年中不间断地进行日常帮困工作,新生入学时还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即先报到注册学费缓交,有效地解除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今后还应不断拓展帮困的渠道和方式,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经济上扶贫,更要在精神上鼓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
  4.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除了教学实习,学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或特长才能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和咨询、担任大型国际赛事或会议的志愿者、为社区困难家庭的孩子义务家教、与福利院的孤儿或老人联谊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更从中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和价值,使他们跳出小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5.教育方法上以激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表彰,但是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十全十美,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一个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一个细节十分地感动人,我们就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我们既要严肃地批评教育,更要耐心地说服劝导,使学生不因遭此挫折而一蹶不振,而是土动从中吸取教训。尤其应注意避免象以前那样,将学生的处分决定公之于众,这种方式极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三)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守法意识
  对于违纪违法大学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引起社会广为关注的敏感话题。到底如何处理、从严还是从宽始终存在争议。有的意见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生群体不应享有特殊政策,如违法犯罪应按法律规定处理;有的则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应给大学生改过的机会。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有五种,最严重的处分等级是“开除学籍”,同时规定了七种可以开除学籍的情形,包括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以及替考等情形。开除学籍意味着学校有权改变一个学生的身份。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父母辛劳一生唯一所愿就是孩子成才,因此强烈要求学校从宽处理。从学校来讲既要保证管理有序同时又要从社会稳定、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对学生的处分,如何取得之间的平衡确实需要斟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对学生的处分要遵守正当程序原则,赋予学生陈述、申辩和申诉的权利,如我校就制定了学生听证、申诉的相关规定。在处分学生时,考虑到学生的受教育权,以及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大局出发,对学生的处分尽量不涉及改变学生的身份。
  但是,这并不意味放松对学生的管理。现在的大学生维权意识很强,但是法制意识却比较淡薄。甚至在法学院的学生也仍然发生了违法犯罪的行为,这就说明大学生对法律的权威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对大学生也要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大学生在校基础课都有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府要依法行政,而每一个公民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人人都应有违法就要受到处罚的意识,而不能藐视法律的存在。从200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开始施行,高校也应对学生进行宣讲,因其中许多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在大学生身上也时有所见,且有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警告”等级,而是直接处以拘留,或并处罚金。大学生在高等学府学习,理应有较高的素养,应争做守法公民的表率。
  (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比较差,另外,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前途不可预见等都使学生的精神压力很大。进大学之前,一切都由父母打理,而进大学以后,一切都需要自理,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才的素质和社会的安定,因此高等教育应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应用心理学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当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要求教育者能够发掘并启动学生内在的心理动能来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发展。它是学校德育在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证。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落实符合要求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场地和环境,配备具有专业学历学位或国家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社团,及时干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现象。第三,加强对学生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了解和掌握基础的心理知识将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和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01446.htm